新华社呼和浩特9月5日电 题:我国四大沙地“绿肥黄瘦”生态向好
新华社记者殷耀、于嘉、李云平
初秋的浑善达克沙地,一棵棵樟子松、一簇簇沙打旺、一株株黄柳迎风挺立,共同织成绿色绸缎,装扮着曾经风沙肆虐的沙地。
这处距北京约200公里、横贯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沙地,与科尔沁、毛乌素、呼伦贝尔沙地构成我国四大沙地,它们的主体都在内蒙古境内。“过去刮起沙尘暴,能把房门堵住,出门只能爬窗户。”正蓝旗牧民宝音格日勒说,如今风沙少了,植物多了,一路绿色一路景。卫星遥感图显示,过去10多年间,我国四大沙地绿色增多,黄色区域减少,绿肥黄瘦的变化表明沙地生态向好逆转。
上世纪90年代,浑善达克沙地每年以1.8公里的速度扩张,就像“悬”在京津冀头顶的巨大“沙盆”。2000年起,当地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和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以围栏封育、人工造林等手段恢复生态,林草植被增加,风沙危害减弱。
“今年启动沙地禁羊工程,对浑善达克沙地等生态脆弱区严格控制小畜发展,用2年左右时间逐步实现沙地全域退出养羊。”锡林郭勒盟委书记罗虎在说。
内蒙古林业厅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四大沙地近年来林草盖度均有提高,沙地向内收缩,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长400公里、宽1公里-10公里的锁边防护林体系基本形成,呼伦贝尔沙地实现沙化面积缩减、沙化程度减轻的重大转变,科尔沁、毛乌素沙地生态状况呈现持续向好逆转态势。
我国东北部的呼伦贝尔沙地,曾像猛兽的利爪,从中心向外撕扯着呼伦贝尔大草原,对大兴安岭林区和欧亚交通要道构成威胁。陈巴尔虎旗牧民乌恩其,深受草原沙化之害,十几年前背井离乡,外出谋生。
2009年,当地启动呼伦贝尔草原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工程,每年治理100万亩,对参与治沙的牧民补助奖励,这项政策吸引乌恩其和很多外出牧民返乡。
“每年5月,我们就开始治沙,天天扛着沙柳、芦苇在沙区打网格。这些年,我治理的沙地少说也有几千亩了。”乌恩其自豪地说。
众志成城,绿进沙退。7年来,当地投资10多亿元,完成沙区综合治理近800万亩,流动沙地得到有效治理,多年未现沙尘天气。
内蒙古林业厅治沙造林处处长郝永富说,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是防沙治沙的关键,转变沙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展林、沙、草产业,既保护生态,又鼓了钱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