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 年 9 月 11 日,二机部正式向中共中央写报告,提出争取在 1964 年,最迟在 1965 年上半年爆炸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两年规划”。毛泽东批示:“很好,照办。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
“两年规划”,实际上是科学家们向中共中央立下的军令状。
为加快原子弹研制进程,钱三强等二机部领导决定兵分两路:一班人马继续突破原子弹研制技术;另外组织一班人马,提前进行核试验技术攻关。
很快,程开甲的名字被钱三强上报到领导那里。钱三强提议,中国第一次核试验的有关技术方面由程开甲牵头负责。
程开甲(左二)与科研人员探讨技术问题
组织上对程开甲的工作又一次作了调整。
程开甲很清楚自己的优势是理论研究,放弃熟悉的,前方的路会更曲折、艰难,但面对祖国的需要,他义不容辞。
从此,他转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核试验技术。
深厚的理论根底和领导、同志们的信任,使程开甲在中国核试验技术领域,很快打开了局面,并收获了一个又一个创新成果。
从 1964 年第一次进入“死亡之海”罗布泊,到 1984 年调回北京,为了中国的核事业,程开甲在戈壁滩上工作、生活了20 多年,历任核试验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以及核试验基地副司令员。20 多年里,作为中国核试验技术总负责人,他组织指挥了从首次核爆炸到之后包括地面、空中、地下等方式在内的各种类型核试验 30 多次。他带领团队,利用历次核试验积累数据,对核爆炸现象、核爆炸规律、核武器效应与防护规律等,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
植物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单株植物生长时,显得黯然、单调,缺乏生机,而与众多植物一起生长时,却茂密、簇拥,生机盎然。植物界把这种现象称为“共生效应”。程开甲创建的核试验技术研究所及其所在的核试验基地,就是人才的一个共生之地。
50 多年来,这支核试验技术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成熟到成熟,已经走出 10 位院士、40 多位将军,荣获2000 多项科技成果奖。许多成果填补了国家空白,满足了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
看到这英才辈出的团队,手捧着沉甸甸的奖杯,程开甲抚今追昔,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