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传统不仅是保存文物的博物馆和供人瞻仰的纪念碑,它是奔腾不息的河流,是永远搏动的血脉,需要继承和延续,更需要注入和创新。”
这支队伍,程开甲是看着成长的,也是带着它成长的。
从一开始,程开甲就知道,核武器试验事业是一项尖端事业,也是一项创新事业,没有人才是不行的。所以,在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过程中,他始终把带队伍、培养人看成自己的当然使命。
核试验技术研究所成立之初,程开甲根据专业需求,在上级支持下,从全国各地的研究所、高等院校抽调了一批专家和技术骨干。对于这些同志,程开甲给予充分信任,给他们作了许多挑战性的工作安排,帮助他们迅速成长。
程开甲在家中黑板前思考
中国第一次核试验中,立下大功的测量核爆炸冲击波的钟表式压力自计仪,就是程开甲鼓励林俊德等几名年轻大学生因陋就简研制的;同样,中国第一台强流脉冲电子束加速器的研制,也与程开甲大胆地将这一高难度项目交给邱爱慈不无关系。
后来,林俊德、邱爱慈都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邱爱慈还是核试验技术研究所 10 位院士中唯一的女性。
对此,邱爱慈感叹道:“决策上项目、决策用我,这两个决策都需要勇气。程老就是这样一个有勇气、敢创新的人。”带队伍、培养人,程开甲还有一条经验,那就是言传身教。
20 世纪 70 年代初,他提出,对地下核试验,必须获得第一手资料。而完成这项任务,要经历“三高一险”:一是温度高,二是压力高,三是放射性强度高。
另外,爆炸产生的强大冲击力使围岩破碎,掘进施工中极易塌方,出现险情。
一天,开挖施工正在进行中,程开甲来到现场。
在洞口,工程队、防化部队和研究所的技术人员分别向他汇报开挖工作情况。因为洞内存在极其恶劣的高温、高放射性和坍塌等危险,现场技术人员担心发生意外,极力劝阻他进入洞内。
程开甲却说:“你们听过‘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吗?
我只有到实地看了,心里才踏实。”
最后,大家拗不过他,只好派人跟随他沿着高低不平的坑道匍匐前进。他一边仔细察看,一边嘱咐将现场的资料收集全、记录好。近两小时后,他才从洞里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