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天津滨海新区而变,京津冀城市群的新想象
经过十年的发展,滨海新区已具备一座新城的雏形。然而,临港区日夜轰鸣重型机械,路上呼啸而过的工程车辆,以及偶然一瞥,或日夜不息或已沉寂的巨大烟囱,仍提醒着人们,以制造业起家并且仍作为支柱产业之一的滨海新区,显得重而庞大,工业园区的印象如影随形。经济发展的成就与社会发展、城市管理形成一定的反差。
从园区经济向现代化新城转型,滨海新区已经布局多年,只是依然在路上。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终的目的是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
不难理解,京津冀的未来,不只是交通、产业的合作和协同发展,还包括文化上的充分交流、互动以及彼此认同,也包括教育、医疗等社会层面的积极互动和资源共享。
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所长郁鸿胜在分析长三角城市群时指出,城市群合作分三个阶段:布局合作阶段、要素合作阶段和制度合作阶段。长三角城市群目前的合作是进入到了最深层次也是最难的制度合作阶段,需要考虑社会、生态、人口、环境等多种形态。
以此反观京津冀城市群的构想,在今天,经济和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技术的发展亦将导致诸多领域的重构。布局合作、要素流动以及制度合作在具体事务上,固然还存在先后次序,但整个社会层面,必然相互交融,齐头并进的。
就目前而言,三地协同发展表面上是资本、产业和人口的互相流动,但体制机制改革才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当前,京津冀统一要素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市场壁垒仍然存在,协同发展还存在诸多体制机制障碍。必须消除隐形壁垒、破解制约协同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把国家层面的重大举措与京津冀地区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改革措施。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副总工程师邹晓云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京津冀地区是行政割裂最为明显的地区,行政管辖区之间资源交换的共享性和互补性非常低。“目前由于行政界线的割裂,很多企业宁愿挤在地价高昂的北京,也不愿意去只有一条马路之隔的河北。如果一体化能够真正实现,这一现象就不会存在。”
就滨海新区目前的实际而言,滨海新区如何利用政策资源的叠加,完善城市配套,促进内部的产业转型、人才的聚集,塑造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是至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