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代表在对胡同客厅的设计方案进行讨论。 本报记者 王海燕摄
大栅栏笤帚胡同,一个名为“胡同客厅”的休闲廊亭马上要启动建设。地儿就选在胡同东口南侧。名字叫得响亮,面积却小得不可思议:才10平方米。本报记者王海燕
“别说10平方米,就是1平方米,在胡同里都特别金贵。”胡同所属的三井社区党委书记郭淑静说。这10平方米原先是居民搭的简易厨房,今年3月份胡同环境整治,拆违拆出了这一小块空地。
在寸土寸金的大栅栏,能腾出10平方米,着实不易。有住户找到社区居委会,要求把地平了给自己家停车使。社区干部一口回绝了。“这是胡同公共空间,怎么用还得听大伙儿的。”
4月底,社区召集笤帚胡同里的部分居民开首次协商会议。参会的都是胡同里经年久居的老街坊。大伙儿七嘴八舌,有说增加绿化的,有说划自行车停车位的,有说搁点儿座椅的。讨论了半天,最后大家统一了意见:胡同里缺一个大伙儿坐着乘凉、聊天的地方,就建几个休闲座椅吧。
社区请来的设计师,很快拿出了初稿。创意也特别:倚靠居民家的后墙,设一溜儿可折叠的木板凳,没人坐的时候,板凳贴在墙上,不占地方。想坐,把板凳拉下来,靠着墙坐下来就能休息。
5月17日,设计方案征集居民意见,到会代表一致反对。“这房少说也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了,在墙上钉一排板凳,能承受得住吗?再说了,现在跟从前不一样了,家家都安空调,大热天儿的,谁会在外面傻坐着。”67岁的张履端说。
根据居民的意见,设计师不长时间又拿出了第二稿。这回不是板凳折叠墙了,而是一道L形的休闲廊亭。廊亭与居民家的后墙隔开,板凳依然是折叠式的,挂在廊亭的主墙上,但是增加了廊架可以种植攀援植物,这样就可以给这个小小客厅带来葱茏的绿意和清凉的绿荫。
6月16日再次讨论,被大伙儿称为“白姨儿”的白景文老人提了一条建议:“这个小亭子就建在我家门口,我欢迎,但我们院儿是个低洼院,一旦刮风下雨,树叶什么的,会不会旋进院子里?要是三面都围合起来,就不会有这个问题。”参会的设计师赶紧记下这条建议。
这一版的设计规划,还为停放共享单车预留了空间。就是在廊亭里没有人休息的时候,停放自行车。结果,大部分居民都摇头反对,“绝不能开这个头,不然你瞧着吧,尽是停自行车的,人根本坐不进去。”
“这些老住户,有的在胡同里生活了50多年了,方案怎么设计更符合居民的生活习惯,他们最有发言权。”郭淑静说。围绕胡同客厅怎么建,社区还建了一个微信群,大伙儿有好点子,随时发到群里。
“不是叫胡同客厅吗?那就是一家人的意思。你说给自己家装修客厅,大伙儿能不上心吗?”胡同10号院的张德安张大爷说。
7月6日、7月18日,社区又分批组织居民代表对修改后的设计方案进行讨论。细到亭子要垫高多少厘米,雨箅子应该安在哪儿,现有的电箱、垃圾桶该怎么挪,廊架是用竹子的还是防腐木的,都进行了认真地推敲。
最近一次讨论是在7月底。“方案差不多定型了,还有个别地方需要修改,等绝大部分居民都满意了,施工也不迟。”郭淑静表示。胡同客厅设计方案居民表决同意后,将申请街道立项审批,预计10月份就可以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