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海淀拆违腾地建微型花园
北京晨报记者7月18日从海淀区了解到,2017年上半年,海淀区拆除违法建设225万平方米,治理“散乱污”企业90家,棚户区改造3751户。据悉,腾退用地将用于“留白增绿”、提升环境、补充生活服务短板和增加创新承载空间。
“留白增绿”改善居住环境
7月18日下午,北京晨报记者在田村路街道永定河引水渠东岸看到,带有凉亭和小树的休闲公园中摆着168块“一米菜园”,分别种着玉米、韭菜、小白菜等有机蔬菜。田村路街道办城市运行中心主任王玉山介绍说,此处原为废品收购站,“我们将废品站拆除后,建了一个公益停车场和休闲公园,了解到附近居民希望在城市之中有田园生活,我们就建立了168块菜园。”据介绍,“一米菜园”今年5月建成,由84位附近的居民各自管理,市民吴孔如种植的第150号菜园已经收获了两茬。看着自己种植的菠菜,吴孔如高兴不已,“没想到在城里也有机会种菜,这里的环境也比以前好多了。”
据了解,除一米菜园外,海淀区还打造了众多“微型花园”、口袋公园,将不起眼的边角地和腾退后的闲置地块改造,种绿植和鲜花。田村路地区将拆违后的边角打造出200余处“微型花园”,累计新增绿化面积3万余平方米;东升镇整治改造街角空地为多个社区公园;花园路街道将腾退空间用于“还路、还绿”。
此外,在疏解有形市场过程中,海淀区发布了“便民商业服务网点地图”,将全区6075个便民网点逐一标注,方便市民生活。同时,增加蔬菜零售网点布局,目前,海淀已形成规范化蔬菜零售网点593个。
“大城管”提升整治效率
海淀区城市服务管理指挥中心主任李伟介绍,在“疏解整治促提升”中,今年海淀区开始实施以信息流为核心的“大城管”机制。所谓“大城管”,就是把所有城市行政管理部门都纳入到整个城市管理体系之中,改变过去孤立管理的“小城管”局面,以城市管理综合考评为导向,联动不同部门,提升城市管理的整体能力。
李伟称,除监控视频外,在海淀的大街小巷,每天都有300余名监督员进行实施督查,随时在网上分享督查信息,相关负责部门进行大数据汇总,最终职能部门解决问题。“从我们自己发现问题或市民拨打‘96181’反映问题,到真正解决问题,只需要20到30分钟,大大提高了效率。”据了解,海淀区上半年整体治理占道经营14233处,整治无证无照经营4176处,今年6月,海淀区的游商小贩数量较1月减少70%,区域城市管理问题整体呈下降趋势,问题解决率较体系运行初期提升42个百分点。
拆违助力海淀创新发展
截至2017年6月底,通过拆违,海淀区共腾出城市功能用地116处、75万平方米;腾出绿化用地43处、32万平方米;腾出高端产业用地13处、13万平方米;消除安全隐患59处。拆违已不仅是城市管理的末端,更是优化城市功能的另一个开端。
在城市治理能力上升的同时,海淀区充分利用科技优势,自2014年,腾退了中关村地区28万平方米的低端产业,随着疏解整治的推进,腾退空间供高端创新产业所用,中关村地区创新发展更上一层楼。去年,以中关村大街为主轴,聚集全球创新资源,提升国际创新功能,在中关村设立“加州-北京创新中心”。此外,比尔盖茨基金会、清华大学和北京市政府共同发起的科研机构“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亦坐落于拆违后建成的东升科技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