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01医院,小男孩与承担导诊护士职责的机器人“小曼”互动。赵乃明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8月25日,世界机器人大会进入第3天,会场中依然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记者在世界机器人博览会一路走来,发现光是儿童早教机器人就达数十款,信息查询、音乐点播、场景互动更成了机器人标配,但真正能够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机器人尚屈指可数。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大会发言时指出,当前机器人产业正处在快速发展期,机器人市场现实需求特别是潜在需求非常巨大。如果不能把握正确方向、保持理性判断,机器人的发展将无法保持可持续的发展态势。而在此前他也曾提到这个问题,“我国机器人产业已出现‘高端产业低端化’的趋势,并有投资过剩的隐忧,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隐患逐步显现”。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7年)》显示,2017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62.8亿美元。但与机器人的“火热度”形成对比的是,在中国庞大的机器人消费市场中,我国本土品牌机器人仅占4%。如何去掉虚火、强筋壮骨,成为与会专家思考的重要问题。
从中低端产品的生产者向中高端核心技术的研发者转变
短短几年间,国内生产机器人的省份发展到20多个,机器人产业园达40多个,机器人企业数量从不到400家迅速增至800家,产业链相关企业多达3400家。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孙富春指出,国内许多地方在发展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市场需求以及当地环境,只是一味跟风,才造成了同质化的现象。
“我们国家的机器人厂家有将近4000家,零头比全世界其他的机器人公司加起来还多,但有一部分是语言上的机器人公司,做的东西和机器人没多大关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告诉记者。
费斯托(中国)有限公司负责人闫瑜也表示,当前一些企业心态浮躁,只有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做研究,才能做好机器人产业。
与跟风问题相比,更令专家们担忧的是,我国机器人自主研发能力亟待加强。据统计,市场主流仍然被ABB、库卡、安川和FANUC四大工业机器人公司所掌控,我国机器人市场份额仅占3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