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郑治):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统计分析,2016年全球机器人产业规模首次突破200亿美元,增长14.5%,预计2017年将达到232亿美元。随着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机器是否会取代人”这个话题越来越引发关注。正在北京举行的“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与会的中外业内人士对此也进行了积极探讨。
本月初,四川九寨沟发生地震后,一条机器人写的稿子首先发出,这是一条震后仅用25秒写成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
事实上,不仅是在媒体行业,在翻译、法律、快递等诸多行业,机器人的出现频率也有不断增加的趋势。那么,机器人是否会越来越多地替代人类,并最终引发失业潮?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邓志东告诉记者,在未来十到二十年,很多传统工种确实会被机器人取代或者优化,这是非常明显的趋势,但与此同时,随着机器人的普及,也会产生一些新的工作岗位,“比如以前信息技术出现以后,出现了很多失业,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编程人员,进行软件开发,现在呢,新的大数据人工智能会取代很多职业,但是也会出现数据的分析,所以新的岗位会出现,类似大数据分析、清洗、标签,也需要大量的人。”
全球领先的运动控制系统和配件供应商科尔摩根公司全球副总裁乔西•英曼认为,机器取代人的说法并不是太准确。在他看来,不管技术怎么发展,都会存在只有人类才能胜任的工作,“我并不认为机器是在替代人类,它们只是有助于稳定某些工作环境。我认为,人类仍然必须得工作,得有人为机器人去编程,得有人去维护机器人。机器人最大的问题之一在于,有些应用必须快速更新,但机器人并不会自己做这些事情,只有人类懂得不同的应用,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换,你会发现人类更聪明,机器人不会让人类失业。”
数据显示,全球机器人产业规模预计2017年将达到232亿美元,现已进入相对稳定的增长阶段,将保持每年12%左右的增速。就中国而言,近五年机器人产业规模增速基本保持在20%以上,亚洲特别是中国市场的持续开拓,为全球机器人产业规模的下一轮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支持。
不过,一方面是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机器人产业也面临着现实的技术瓶颈。在“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的一场主题论坛上,中国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一阵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所在:“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深度结合仍需持续推进。在视觉、触觉、移动、决策、预判等多个方面,机器人目前还远远达不到人类的水平,智能表现得相当有限,没能从根本上扩大应用范围,真正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服务机器人,智能化水平的欠缺是其尚不能步入高速增长阶段的最大制约。”
业内人士指出,能否突出以上技术瓶颈,也就是说,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是否能够深度结合,其实也是将来“机器是否会取代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