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个署名“金职派”的学生发的微博被许多人围观、评论,内容是:“本人因为身体不适,需要找人代跑800米,要求成绩3分50秒以内,报酬50元。”代跑,已经不只是大学生体质下滑的问题。花钱雇人代跑,如同找人代考一样,都是作弊行为,是诚信品质缺失的表现,这是做人的根本问题。
无独有偶,今年有报载,暑期将尽,不少学校将开展军训,个别学生动起了歪心眼,竟想网购假条泡病号。为了逃避军训而购买假条,无疑也是道德品质的问题。
据一位国企负责招聘的人员介绍,每年的大学生招聘会后,他们都得花半天时间清理现场,清扫出来的垃圾比一场球赛后观众留下的还多。而另外一位多次和应聘大学生打交道的人力资源部总监告诉记者,有的应聘者不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一开始就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使得招聘人员在没有看应聘材料之前,就已经把他排除了。
在一项高校的调查中,问及“当舍友生病的时候,你会主动地去关心她(他)吗”,竟然有不少同学选“不会”或者“不确定自己会不会关心”。
这些行为或选择,无不表现出对“善”的漠视,对“恶”的麻木。而人们尤为担心的是,个体意识的残缺扩散为群体意识的错位,使得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披上“合理化”的外衣,进而在一些思政工作薄弱的高校校园获得默认、容忍甚至赞同。
一路在应试教育中披荆斩棘,学校和家长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考试成绩上,这使得一些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出现了某些缺失。特别是在利己思想的影响下,有的大学生不懂得关心别人,由此引发的不良事件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同时,更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在此情况下,有的高校其思政课程却并没有对学生的价值观树立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有的教师不与学生交流、互动,讲课往往是照本宣科,所讲内容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得课程教学往往流于形式。
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的,他们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识,他们注重事业、自强进取、诚信交往。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如何进一步弘扬这种主流价值观,消除一些消极负面的因素,让高校成为培养大学生健康向上品格、树立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家园?被誉为“高校第一课”的思政课可谓大有可为。
可喜的是,针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化学习、形象化阅读、碎片化浏览的特点,各省区市、高校已经探索出一系列思政课的创新。天津市推出了思政专属APP平台“超级校园”,已拥有注册用户46万,覆盖全市80%在校大学生,成为“不下课”的思政课堂;北京工业大学教师沈震带领技术团队自主研发了“中成智慧课堂”教学软件平台,实现全员实时互动;北京理工大学更是用VR让学生们在课堂上“重走长征路”……
相信此次大调研之后,高校思政课将找到突破点,迎来教学效果实质性的提升,思政教师也将迎来事业的春天。可以想见不久的将来,会有一大批创造性的课堂为大学生们疏导不良情绪,化解负面影响,引导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