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每年暑期,不少具有经济实力的家长会选择让孩子去国外游学。尽管只有几周的行程,但动辄数万元的花费,游学已然被家长视为一种教育投资。近日,不止一位家长向南方日报记者反映,这笔投资“打水漂”了,孩子收获不大之余,更令人不满的是,行程中还出现了吃不饱、受歧视等诸多问题。事实上,近年来游学乱象丛生,不断有家长为其买单,而监管却一直处在缺位状态。
3.8万元游学连饭都吃不饱
小君(化名)是天河区外国语学校初一的一名学生,这个暑假,他参加了马克汉姆教育机构组织的英国游学活动,从未出过国的他对此趟旅行充满期待。让他对此次英国名校之旅期待的另一个原因是,在马克西姆教育机构来校的宣讲中,他们绘声绘色的描述吸引了包括小君在内的不少学生,可以和国际学生交流,参观当地著名景点。这在业界看来,这些理应是游学产品的标配,但对于从未参加过此类旅行的孩子们而言,已然足够新奇,令人迫不及待的想要加入。
游学产品缘何货不对板?截至记者发稿前,尚未收到马克西姆教育机构关于此事的回应。马女士表示,马克汉姆教育机构的学生回来后,家长均向学校和该机构提出投诉,但都没人处理,该机构负责人也不予回复。
“学”的含金量普遍不高
暑期以来,不少参加过游学行程的学生表示“游学”名不副实,游得多,学得少。广州某中学高中生陈一山告诉记者,他曾经参加过的赴美夏令营,就是走马观花式的旅游,领队甚至还带他们进入商场,不少学生在此消费动辄数千元。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旅游消费需求的上升,越来越多人选择暑期带孩子出国旅游,而相比单纯的游山玩水,有学习内容的游学产品更受家长青睐。分析人士指出,一方面家长普遍有望子成龙的期待,他们在孩子教育上的投资花费不菲,如果在一趟旅行中,能让孩子在游玩的同时,又能长见识,提高英语水平,这样的行程往往是受青睐的;另一方面,从供给方来看,游学行业的毛利率可以达到20%-30%,远超大众旅游,因此越来越多旅游企业企图在“游学”板块获得更多利润,让旅游搭上教育的便车,提高产品附加值。
然而,在鱼龙混杂的游学领域,“学”的时间占比和内容含金量,一直广为学生及家长诟病。近日,多名家长向记者反映,参加的游学团多以旅游为主,学的时间不到行程安排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