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石如宽 戴玉亮
本报通讯员 张永升
8月5日上午,寿光市化龙镇屯西农业科技园区,葛汝防一家正在棚头的房间看电视。“现在是闷棚期,我们菜农就有空歇歇啦。”葛汝防说。
这里,距离葛汝防洛城街道屯西村的家25公里。去年这个时候,除了来园区看看大棚的建设进度,葛汝防都在自家的楼房内消夏。
屯西村进行城中村改造后,葛汝防一家住上了楼房,但他还是想着“玩棚”。在村里,和他有一样想法的人不少。
2015年时,屯西村一位村民去邻村租棚,大棚建好后对方却不租了,双方产生了矛盾。“个人操作存在一定风险,容易出问题。百姓个人办不到的事,村委、政府帮着办。”洛城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屯西村党支部书记葛茂学说。
洛城街道提出“飞地经济”,鼓励本街道百姓去寿光中北部建设大棚。寿光中北部有11万亩存量土地,成方连片,适宜建设蔬菜大棚。但这些土地分属于6个镇、上百个村,流转难度很大。
葛茂学说,“飞地经济”就是打破镇街行政区域界限,通过联合、结对子方式,以村为单位组织有建棚意愿的农民到土地资源丰富、适宜蔬菜种植的乡镇统一流转土地,建设蔬菜大棚。
2016年春,洛城街道组织屯西村菜农到化龙镇整体流转3个村700多亩土地建设蔬菜大棚,双方所在镇级政府签订流转合同。“以政府公信力做担保,化解了土地供需双方的后顾之忧。”葛茂学说。
这样一来,葛汝防等人如愿以偿,接着“玩”起了大棚。当年,屯西村在该园区建设16个丝瓜大棚。“至今恰好一周年,每个棚毛利26万元。今年丝瓜行情好,比我们原先想的收入还要高。”葛汝防说。
“推进土地有序流转,实行规模化产生,是实施大棚‘两改’的前提。为此,寿光推广了‘四种’土地流转模式。”寿光市农业局局长张茂海说。
“飞地经济”,是其中之一。其余三种分别是:由村集体统一组织规划,进行整村流转;引导户与户之间进行土地交换;村两委采取反租倒包方式,统一规划流转。
化龙镇李家村的李孟之,两年前就想种植新大棚,却未能如愿。新大棚需要把原来南北走向的土地改为东西走向。“需要协调十多户,村干部为一个大棚也不愿意去做工作。想种棚的找不到合适的土地,想把地租出去的又找不到人。”李孟之说。
寿光提出大棚“两改”后,化龙镇采用村村联合、打包入园的方式,解决了难题。2016年,李孟之建好了两个大棚,均是长170米宽18米,一个种西红柿,一个种大黄瓜。“新大棚保温好、升温快,收成提高一大截。”李孟之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