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瑞哲
8月下旬,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吴玮老师被派往美国怀俄明大学研修。每年,上海师大学生工作部门都选拔3名优秀辅导员,赴海外对口院校接受深层次培养。美国高校的学生心理服务部门是吴玮此行的学习重点。
外人可能想不到,这位本硕专攻心理学并从事心理专项学生工作的“青椒”辅导员,在三四年前也曾遭遇抑郁症难以自拔。但最终,成功走出阴霾的她,更好地回到学生辅导员岗位,在校园中化解心理危机,成为2016年度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个人。
反抗抑郁,战胜自我
见到如今总是带着甜美笑容的吴玮,很难想象她阴郁时期的模样,她笑言“反正当时就是与正常人明显不一样”。可爱女儿诞生后,她曾失眠一个多月,陷入了“产后抑郁”之中。
最严重时,她对复原一点没信心,又什么“劝”都听不进去。从上海回常州老家,她曾经走进厨房自我封闭,“是妈妈用拳头砸碎玻璃门才救了我”。在学校师生包括自己的导师、家人的关爱下,吴玮接受药物治疗、住院修养,情况才有所好转。
然而,当吴玮回校,她依旧有点信心不足,“好像做不了什么,是不是要转岗”?领导、同事还有学生都激励她、看好她,吴玮也对自己说,“我有专业,我有体验,我愿意,我热爱。”
终于,她找回了从前那种自信的美好感觉。
与你共情,为你陪跑
吴玮一直是“90后”“95后”学生的知心大姐姐,而自己的这份特殊经历反而使她在心理辅导工作上多了一份成熟。
作为全国高校心理咨询师范中心培育单位,上海师大是市属高校唯一代表,每年新生入学均设有心理普测环节,通过标准化提问和反馈,吴玮这些心理专项辅导员特别留意筛查“重点关照对象”。在测试后的个别访谈中,吴玮不断察言观色,她曾发现话音低落、应答消极的A 生,与自己没有什么眼神接触,感叹着“晚睡早醒,什么事也不想做,痛苦的一天又开始了”,她判断这孩子“抑郁了”。果然,其在高考后发生过自残,有划手腕的不理智行为。吴玮陪他去咨询中心,通过“医教结合”方式,请坐诊的心理医生提供医嘱,并与父母充分沟通。
科学的心理辅导,完全可以恢复健康心态——吴玮从A生所在院系的辅导员得知,他下一学年便开始参加集体活动,甚至成为了组织者。还身体力行,帮助另一名有相似经历的同窗走向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