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青羊区泡桐树小学的教师利用班级QQ群自带的作业功能安排布置作业,有的还主动运用“小勾”“学习圈”“一起作业”等免费学习APP来帮助学生们学习。“应用这些新技术手段,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元和个性化,学习范围得到更大延伸。”该校陈杰校长说。
泡桐树小学的尝试是青羊区大力发展新人文教育的一个缩影,作为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两轮合作的区县级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近年来,青羊区努力使教育回到对人的整体性和主体性关注上,促使学校和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关注其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价值观。青羊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邱颖表示,新的人文教育理念已写入该区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
在现有大班额教学中如何回应这一要求?青羊区根据“差异教学”理论,从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出发,分析出了超常儿童、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三类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差异出发,分析出了幼小衔接阶段、小初衔接阶段、初高衔接阶段三个学生需要适应的阶段,从学生的多元智能差异出发,分析出了课程设置、教学实施、环境支持三种为孩子服务的内容。基于如上分析,青羊区设置了推进差异教学的5个专项,即“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特殊教育”“跨学段衔接教育”“多元课程”“学科差异教学”。
关注孩子成长的特殊阶段
树德清波中学初二学生王子涵的家长感慨道,孩子小升初时自己很是迷茫和无助,网上和群里的信息也是杂乱且矛盾。为此青羊区文翁实验中学、37中、石室联中蜀华分校等学校纷纷与学区内各小学开展了衔接教育的探索。
树德清波中学联合学区内草堂小学西区和金沙小学清波分校,分批对学区内不同层次的六年级学生和家长提供“初小衔接”方面多种课程和教学服务,帮助他们参加“走校体验营”,编写《中小学衔接教育活动体验营之成长手册》,重在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趣味性,唤起小学毕业生对初中学习生活的向往。开设“学科素养类”生涯领航课程,通过 “习惯培养乐趣营”“心灵调适涂画营”“学习魔法指导营”“炫彩悦读分享营”等,让小学生做好从小学过渡到初中一年级应该具备的学习方法和能力素养准备。同时,逐步构建学区“习惯培养类”德育课程体系,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确定不同学段的德育培养目标,贯穿孩子九年的学习成长过程。
衔接教育不仅打消了家长与学生的顾虑,缓解了择校热,稳定了学校生源,还提高了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