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最重要的制度改革之一。目前,上海和浙江两省市的改革试点进入尾声,录取工作接近完成,整体平稳,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这么一场重大的教育变革,涉及的方面非常多,非常复杂,我们需要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近日,一场名为“高考改革实践与展望”的研讨会在上海百年老校格致中学举行,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首先点题。
2017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因浙江、上海开启“新高考”而被称为“新高考元年”。恢复高考40年,高考制度经过了哪些阶段、发生了哪些变化?“3+3”的新模式对于考试、招生、中学教学有什么影响?“新高考”是否让考生和高校有了更多选择自主权?
在一天的会议中,150余名地方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育专家学者、一线教学管理者,以多元的视角,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3+3”让学生从“农耕”变“游牧”,可按爱好选学科
上海格致中学校长张志敏谈到2017年“新高考”的变化时说,中学不能简单地用应试方式来应对新高考,教学管理跟以前完全不一样,教学的方式要改变。
在高考改革的引导下,格致中学重构了“新四类八群”百门课程体系,包括公民人格类、科学认知类、生涯发展类和创新记忆类四大课程。
张志敏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过去我们的学生是‘农耕民族’,每天到学校,到一个固定的场所;现在学生是‘游牧民族’,可以选择到哪个地方去看看风景,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小鬼当家’。”
张志敏认为,现在教科书上的内容绝大部分是过去式,简单地用过去的知识去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世界是不可取的,“所以必须从课程入手,改变以单科教学作为唯一教学目标(的状态),课程要整合。这种整合是‘新高考’为高中改革提供的一种道路。”
浙、沪“新高考”改革通过增加考试科目和考试次数,极大地增加了高考的多样化和学生的选择。以考试科目为例,上海学生在语数外之外的6门中选择3门考试,学生有20多种不同的科目组合可选;浙江学生在语数外之外的7门中选择3门考试,有35种不同的科目组合。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3+3”科目改革是本轮高考改革最核心的内容,通过增加考试科目和考试次数,扩大学生的科目选择权、课程选择权、考试选择权和学校选择权,使得学生有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