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某重卡品牌:究竟是谁的天使,谁的魔鬼?
随着近年来排放升级的快速推进以及国内物流市场的不断发展,国内重卡品牌应运而生。然而,在这迅猛的发展趋势下,让一些品牌有了“浑水摸鱼”的可乘之机。近日,重卡行业某品牌“事故”频发,一度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甚至一度被问到底是“魔鬼还是天使”。对此,笔者今天来做一场解答。
一问:300人+381天=优质重卡?
众所周知,汽车产品研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据公开数据显示,如果从设计开始到量产,一般轿车在欧美是3~5年,日本是3~4年,国内独立研发是5~15年。重卡显然比轿车的技术难度更大、零部件更多。
素材来源于《卡车玩家》
但据相关报道称,该品牌高层曾表示,“从产品的立项,到交付给用户使用,只用了381天的时间”。不禁让人疑问的是,怎样的团队能让产品从立项到交付时间能如此神速?得到的答案确实令人惊讶,据媒体报道“该品牌团队人数不到500人,正式员工只有300多人。”
素材来源于方得网
众所周知,一个重卡企业大概分为研发、设计、制造、管理、营销、采购、财务、服务9大模块。我们根据商用车企业架构模式(研发占比5%、设计占比3%、制造70%、管理3%、营销10%、采购3%、财务0.5%、服务5%)进行解析大概得出(当然这个因企业性质会上下浮动),该企业各部门工作人员大概分配如下:研发部门为15人、设计部门为9人、制造部门为210人、管理部门为9人、营销部门为30人、采购部门为9人、财务部门为1-2人、服务部门为15人,诸多重要部门仅为各位数,甚至可能会出现个别模块零人的情况。即便是9个模块平均分配,300人的团队分到每个模块也不到35个人。如此人员配备,规模能创造出多大的价值姑且不说,简直不禁让人有种“农村随意搭戏台班子”的感觉。
二问:-经销商-“独家供应”-自动生产=同质低价?
有关报道称,“某品牌用户可以用低于市场10%-20%的价格,购买到一台与主流品牌搭载同款动力总成的车。”在重卡行业成本透明化的今日,采用适配广泛的重卡“黄金动力总成”的该品牌是如何做到“同质低价”的呢?
素材来源于《卡车之家》
对此,该品牌给出的答案是:“拥有独有的互联网销售模式,减少了赚取差价的经销商环节”。但很显然,业内是不可能相信的。尤其在今年疫情期间,诸多车企更是全力创新线上营销,如果说你能做到别人做不到?
因此,该品牌给到另一支撑点:“我们在与供应商方面大都是独家合作,前提是供应商要给到最低价。”不过,据了解,该品牌合作伙伴根本不止独此一家,而且该品牌重卡年销量仅为1.5万台的规模。这样的规模根本也就相当于重卡行业龙头企业一个月的销量,如此规模要说可以动力制造巨头口中啃下最低价,显然也不可能实现。
素材来源于《卡车玩家》
诚然,时间诠释出答案“装配工艺差”。近日,据媒体报道称,该品牌自2019年来,其产品涉及保险杠、转向机副支架、刹车总泵、卧铺等部件的设计缺陷及质量违规问题不绝于耳,大量用户投诉无果,利益得不到保障。
三问:利益>生意,生意>道义?
作为汽车制造商,收获利益的前提是为用户创造价值。尤其作为重卡,作为赚钱工具,需要每天行驶上千公里的路程,用户最怕车辆在路上出现故障,既耽误运输时间,这就需要有完善的服务体系。
目前,主流重卡大多都已遍布全国1000余家服务站,在服务中可利用线上预知故障+线下快速维修的模式,基本可做到服务维修不超4小时完成。
素材来源于《第一商用车网》
反观该品牌,当前不仅销售大多是靠线上销售,线下经销商少之又少,几乎没有终端渠道。没有线下渠道,也就意味着没有完善的线下服务体系。对此,该品牌也曾坦言,“与供应商的服务网络刚初步建立”。因此,当用户在远程货运过程中出现故障问题时,将会很难得到解决。
素材来源于《蓝海豚卡车之声》(新车出故障售后无保障)
不仅如此,有卡友曾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该品牌在售后服务方面毫无保障:“自己买车时,车辆铭牌上面显示2019年产,但车辆诸多零部件生产日期显示2018年产,多次与售后服务要求退车无果后,最终只获得3万元赔付”。由此看来,该品牌自私自利已成“惯犯”,更别提什么用户利益了。当然,这也是导致近几年陆续有多家企业与之解除合同的原因。
写在最后
综上所述,“天使与魔鬼”的答案自然不言自明。如今,疫情依然如虎,汽车市场竞争环境激烈,像该品牌这样,恶性价格竞争让企业相互倾轧,显然会破坏行业健康发展秩序。因此,对于行业来说它无疑是“魔鬼”。反之,对于用户,“物美价廉”虽可以买到与主流重卡“同质”的“黄金动力”产品。然而,并不完善的服务体系与低价低质的产品,后期产生的问题,是足以吞噬卡友的“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