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弹之母”采用了复合制导方式,能够全天候执行打击任务,并具有自主飞行能力,能够将命中精度误差控制在13米以内;而“炸弹之父”,没有制导能力,不能自主飞行,其根本的是以爆炸威力换来打击精度。
*美国人将“炸弹之母”改进成一次爆炸,这样结构更加简单,也更加可控。
最初,与“炸弹之父”一样,“炸弹之母”也采用了二次起爆方式(通过一定的技术使炸弹在距离地面一定的高度爆炸,将携带的燃料喷洒在空中形成炸药云雾,然后在二次起爆的时候点燃炸药云雾,形成高温、高速的冲击波毁伤目标)。但这种方式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比如说风力就容易吹散炸药云雾。
炸弹之母
*“炸弹之母”采用MC-130运输机和B-2隐身轰炸机投放,弹体采用了短而宽的弹翼及栅格尾翼。
这样,投放后就有一个加速过程,直到炸弹速度增加到某一值时,制导系统才发挥效能,可以有效提高载机的生存能力,而且,美军只有在取得制空权时才使用它。
“炸弹之父”原来采用图-160投放,而此次苏-34战斗轰炸机,通过降落伞装置,在非常接近的时候才开始投弹,显然影响了载机的生存能力。
图-160投放“炸弹之父”
*“炸弹之父”只有一种,型号比较单一,而“炸弹之母”型号却又很多——有集束炸弹(CBU-89)、激光制导钻地炸弹(GBU-28)、地下掩体粉碎机(可装核弹头)、燃料空气炸弹(BLU-82)、巨型钻地弹、巨型空爆炸弹(BBU-43/B)、强力钻地核弹、潜射核巡航导弹,等等。不同型号、性能的弹药使美军使用起来更加灵活有效。
2011年9月,美国空军正式接收了重达1.36万公斤、可打击深入地下60余米目标的“高爆钻地弹”。
美国GBU-57重型钻地炸弹
3,暗战凸显
从“炸弹之母”到“炸弹父母”,是美、俄进行的一场“暗战”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