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薄亮对人民日报记者说:"塞罕坝林场是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老一辈创业者用青春和汗水铸就了这一丰碑,他们的精神依旧闪耀光芒。"(点击查看详情)
塞罕坝精神也激励着更多的务林人。宁夏固原市六盘山林局挂马沟林场场长马宏选对新华社记者说:"经过近些年大规模的生态建设,如今剩下的造林任务都是些立地条件差、降雨量少的'硬骨头',这就更需要艰苦造林和科学造林相结合。"(点击查看详情)
刚刚从塞罕坝参观学习归来的甘肃省民勤县林业局局长杨青文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民勤将在全县林业系统开展"学塞罕坝精神、做绿色卫士"活动,不断改善县域生态环境。(点击查看详情)
经济日报记者欧阳梦云采访了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政协工作人员罗文明。他认为,塞罕坝人对绿色事业的不懈奋斗、对绿色发展接力的努力坚守精神让人感动。(点击查看详情)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说:"搞生态文明建设,特别需要塞罕坝人那种勇于担当的精神,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标准、更硬的举措,早日把京津冀建成更加耀眼的绿色明珠。"(点击查看详情)
中央电视台记者在塞罕坝展览馆采访到了一位参观者胡志明。他说:"塞罕坝给我们留下的,绝不是一片林海,而是一种精神。"(点击查看详情)
可复制的生态范例营造更多绿水青山
经过三代人长达55年的努力,现在的塞罕坝拥有112万亩人工林。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塞罕坝每年释放氧气54.5万吨,可供199万多人呼吸一年。每年为京津地区提供1.37亿立方米纯净水质。而塞罕坝总减排量为47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碳汇项目,如果全部实现上市交易,预计收入超亿元。
塞罕坝荒漠变绿洲的传奇,是一个可供借鉴和复制的生态范例。
"塞罕坝的故事道出了很多林业人的心声,也为我们生态脆弱区造林治沙工作提供了借鉴。"内蒙古雅布赖治沙站站长石福年对新华社记者说,塞罕坝还有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科学造林治沙。(点击查看详情)
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许中旗对中央电视台记者说:"有老一辈的这种艰苦奋斗精神,还有第二代、第三代在林业科学上的不断探索,对其他地方的植被恢复工作,能起到指导作用。"(点击查看详情)
地处西北地区的宁夏,东、西、北三面被沙漠包围,荒漠化土地面积占总面积一半以上,生态环境脆弱。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厅厅长马金元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要借鉴塞罕坝的成功经验,弘扬塞罕坝精神,从今年秋季开始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到2022年全区将完成营林造林任务500万亩,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16%的目标。"(点击查看详情)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副县长杨建军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采访时说,当地将以赛罕坝精神引领,打造全县"双百万"林业工程,深化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