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镜头看塞罕坝原来她这么美
塞罕坝有多美?关于塞罕坝的各种视觉类新闻产品推出后,那里唯美壮丽的风光被更多的人熟知,很多网友说,这是一次视觉的盛宴。
塞罕坝地处塞上高原,最低温度只有零下43℃。严酷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塞罕坝独一无二的风景。一天中,不同的时间点,一年中,不同的季节,都有不一样的景色,不一样的美。
从林业系统成长起来的作家李青松曾多次深入塞罕坝,感受这片林子的变化。"塞罕坝的绿水青山在我的心底构筑了一个绿色的梦。而如今看来,这个梦并非虚幻缥缈,也并非无根无蒂,它给这里的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个梦就在身边,就在眼前。"李青松对人民日报记者说。(点击查看详情)
光明日报记者王国平在《风景美若画卷精神壮丽如歌》的报道中,采访了多名摄影师。因为王国平想让善于透过镜头发现美和创造美的摄影人,能以专业的目光重新打量这片林海。
风光摄影家姜平曾经多次到过塞罕坝,姜平感慨说:"我庆幸自己是一名摄影师,能用相机记录下自然赐予我的种种感悟,不论时间长短,都是我对塞罕坝情感的印证。"
"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这是对塞罕坝风情的高度概括。在中国日报记者邹红看来,塞罕坝是摄影人创作的一个福地,"森林无边无际,绿色铺天盖地,清风吹过来,有着律动的节奏。一片一片的花海,色彩丰富,层次分明,拿着相机拍摄,横竖都是一个美"。(点击查看详情)
塞罕坝的精神没有过时
塞罕坝之所以被关注,逆天的颜值,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更多的,是因为塞罕坝生态传奇背后,那种艰苦创业、敢于寂寞奉献的精神,并没有过时。
55年前,塞罕坝还是一片荒漠。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成立,第一代塞罕坝人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恶劣的生活条件,以及接连的造林失败,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用汗水和毅力让荒原绽放出绿色生机。第二代塞罕坝人甘于寂寞,一起守护这百万亩林海。而现在的第三代塞罕坝人,正发挥着他们的创造力,要在山坡的"青石板"上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