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不同,中小型金融机构扎根基层、服务灵活、业务便利,与大型商业银行优势互补,是普惠金融的‘毛细血管’,近年来在提升金融可获得性、降低融资成本方面取得了明显实效。”王卉彤指出。
如农信社和农商银行,由于其服务县域和“三农”的市场定位,在推进普惠金融的发展上具有地缘、人缘、时效三种优势。近年来,农信社、农商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在渠道、产品和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如为小微企业、“三农”量身定制信贷产品,创新小微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还款方式,开通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有效提高了对小微企业、“三农”和边远地区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服务效率。
作为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年仅10岁的村镇银行也已经成为我国普惠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新生力量。
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末,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家数达到1519家,其中64.5%的村镇银行设在中西部地区。经过10年发展,村镇银行的资产规模已达到1.24万亿元;贷款余额7021亿元,其中农户及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6526亿元,占比达93%,500万元以下贷款占比达到了80%,户均贷款41万元。
在农业大省河南省,村镇银行在普惠金融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河南银监局副局长周家龙表示,截至2017年6月末,河南省村镇银行涉农贷款余额533.77亿元,增长8.59%,占各项贷款的95.36%。
郑州市中牟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大蒜、西瓜为主。“我们主要向农户和小微企业主提供信贷支持,助力农产品深加工,提升农副产品的附加值。截至今年6月末,全行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达86.9亿元,占全部贷款比重的99.8%。”中牟郑银村镇银行行长李贵福对记者说。
说到普惠金融,不得不提试点于2014年的民营银行。这类以民营企业为大股东的金融机构,具有行业优势和信息优势,更了解中小微企业及“三农”的真实情况,从诞生起,就带有“普惠基因”。
从首批试点的5家民营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浙江网商银行、上海华瑞银行、天津金城银行和温州民商银行)公布的2016财报信息看,各行业务重点都聚焦于普惠金融和中小微企业以及“三农”等薄弱领域金融服务。
以微众银行为例。该行定位“个存小贷”,自成立之初便明确了“连接者”的战略定位,制定了“普惠金融为目标,小存小贷为特色,数据科技为抓手,同业合作为依托”的经营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