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渐渐成为境外投资的主力。商务部数据显示,2015年非公经济占中国对外投资的65.3%,在境外并购金额中的占比达到75.6%,数量和金额上都首次超过国有企业。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副系主任李东红分析道,很多民营企业处于过剩产能行业,国内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投资机会减少,投资回报下降,企业在这样的时候大规模“走出去”是必然现象。
境外投资的火热在2016年得以延续,并达到历史新高。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投资者全年共对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的796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1.1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4.1%。
折戟风险
十几年间,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领域和方式也越来越宽泛和新颖。投资手笔越来越大,频次也越来越高。
境外投资热潮下,潜藏和不断暴露的问题也受到监管部门越来越多的重视。
今年8月24日,高峰在发布会上称,“中国企业境外投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去年以来,非理性的对外投资快速增长,对我国的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安全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隐患。”
就在同一时期,中国外汇储备的较大波动也引来监管层的高度关注。外管局数据显示,中国外汇储备从2014年6月的3.99万亿美元下降到2016年11月的3.05万亿美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中国与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崔凡对经济观察报分析道,两年半的时间下降了近一万亿美元,肯定要防风险、加监管。
一位娱乐业内人士对经济观察报介绍道,早在去年11月,不少海外项目都已按下了暂停键。2016年11月28日四部委加强对外投资监管的消息已经为诸多海外投资项目亮起了黄灯。
此时,一些领域的境外投资备案申请已受到限制。倪建林称,一些在上述领域的境外并购项目目前面临着无法完成交割的风险。
“自2016年底政策收紧以来,有关境外投资的话题也变得越来越谨慎。”倪建林说,过去境外投资火热的时候,他们团队所服务的境外投资客户纷至沓来,但这种情况,在今年上半年已明显下降。
今年8月18日《指导意见》的出台,则直接给中国企业近几年来不断飙升的境外投资踩了急刹车。
一些境外投资基金人士指出,对于采取“在境外设立无具体实业项目的股权投资基金或者投资平台方式(SPV)”,今后或将要面临更严格的审批。一些即使已经谈好的项目,可能也会因为变故而折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