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境外投资者投资国债热情远远大于信用债。“中国债券市场的评级体系不太熟悉,对信用债的评级仍未完全信任。”钟汶权表示。
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高级分析师余璐对经济观察报称,“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是相对长期的,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的配置需要是逐渐形成的,可能伴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波动,不可能一蹴而就;二是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债券市场的了解还太少,信息获取的渠道有限,对获得信息的理解程度不同,“看不懂”是很多海外投资者的第一感觉。特别是在信用债投资方面,作为重要的参考要素信用等级,受制于国内外评级理念、技术体系及信用参照系统的不同,呈现出较大差异,使得海外投资者对境内信用债市场充满“困惑”,阻碍了其投资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8月份初始,境外机构在二级市场成交结算品种同业存单的数量出现暴增。3周增长了90.63亿元,同比自开通以来7月份增长了近5倍,占比8月份成交总额近95%。
据上清所公布的“债券通”每日统计数据,截至8月22日,境外机构在二级市场成交结算总金额达148.4亿元,排名前二的品种分别是超短期融资券18.56亿元和同业存单112.4亿元。相比之下,8月份境外机构对超短融资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的投资态度似乎出现了冷落,成交结算额分别为0.2亿元、5.1亿元、0.11亿元。
对此,穆迪副董事总经理钟汶权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一方面是因为国内银行资金前期比较紧,发行了较多的同业存单;另外一方面与短券相比较,有很多类型的企业评级与国外不同,境外投资者不是很了解。而同业存单收益率比较高,风险还比较低,银行受系统性保护会更强。因此,同业存单逐渐受到境外投资机构的欢迎。
投资空间待加大
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境外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的需求将会愈来愈大。与此同时,我国也采取各项措施,降低境外投资者进入内地债市的门槛,增加对外开放。“债券通”不仅向境外机构开放了我国的二级交易市场,还同时开放了我国的一级发行市场。
7月份在“债券通”机制下完成了首单熊猫债得以发行。发行主体分别为马来西亚银行以及匈牙利政府,发行规模均为10亿人民币,以上两支熊猫债所募集的资金均将用于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从最终的成交情况来看,境外机构在“债券通”机制下成功认购了以上两只熊猫债,成交金额均为0.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