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近年来,万达、万科、大悦城等房企和地产基金结合的尝试,给了房地产行业新的启示。
以大悦城为例,在2016年12月底开业的天津和平大悦城这个项目中,大悦城与第二大股东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合作,大悦城不持有天津和平大悦城具体股份,但从前期定位规划阶段开始入手,到建筑设计、招商、开业运营,全程参与项目开发的各个环节,并通过输出管理来获取管理费与未来的优先购买权。
“这一模式有望被大悦城快速复制到全国各地其它项目上,从而加快规模扩张步伐。”有行业分析师认为,以售后回租、REITs、商业信托、合作开发等途径的轻资产方式,可以减少资金的沉淀、保障充裕的现金流,会逐渐成为商业地产资本运作主流的创新模式之一。
与此同时,在存量创造价值的时代背景下,成立存量资产管理平台也成为行业发展的一项潮流。
据了解,将存量物业与金融工具紧密结合,催生的房地产资产管理行业,是通过灵活使用金融工具,组合投融资方案实现效果优化和融资成本的降低,同时在项目开发周期的过程中加强资金融通流动,进而提高业绩和市场竞争力,有效地降低金融风险。
有市场观点曾认为,“房地产与金融的跨界合作迎来了投资物业发展新机遇,资源的整合、开发与管理的革新、创新的运作理念等赋予了存量物业多元发展的元素。”
存量物业的确是一个值得挖掘的趋势性话题。纵观近几年国务院、国土资源部以及一、二线核心城市颁布的土地规划政策,均以“存量规划”为导向。一方面限制严控新增建设用地的总量,以去库存为导向。另一方面要求盘活存量,鼓励存量用地的转型和改造,并鼓励促进“商改租”市场的发展。
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宇嘉就指出,楼市存量时代到来,并非意味着房地产的经济增长动能下降。楼市存量市场仍拥有较长产业链,对消费、投资、就业以及上下游带动方面,仍有巨大贡献。
的确,在存量物业超过增量物业的客观趋势以外,从企业到国家均发力存量物业,已体现出存量物业盘活背后,深刻的经济价值和产业效益。而这也是焦虑之中,中国商业地产存量时代的最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