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佐如用“一个脑残粉的高原一年”来总结自己支教的这一年,“西藏就是我的诗和远方”。
他时常向孩子们讲述祖国山河的壮美,讲述北京上海的繁华;他用自己早6点到晚10点的行动,让孩子们懂得时间的珍贵;他会在晚会后一个人在草地上捡垃圾,一开始只有他一个人,渐渐地,学生们一个两个三个……都跑来和他一起捡垃圾。
“陈老师常常说内地很美,首都很繁华,我想走出大山去看看,想上北京的大学;和陈老师在一起很自在,无拘无束,就像朋友一样。”学生旦增卓嘎已被陈佐如“圈粉”。
而在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小学部里,有100多名来自福利院的特殊孩子。
“看到福利院的孩子,我就想起了我的女儿。”傅欣眼眶有点红,在他第一次看到小旦增时,毫无征兆,小旦增朝他笑了,“我想我们很有缘,就在第一时间认养了他”。
带领援藏教师为贫困孩子募集150余万元助学金;和本地干部一起制订“土特产增长计划+超市场增值计划+微信宣传增效计划”;帮助卡日神山下的帕当乡切村种植土豆,增收42万余元;扩建奶牛养殖场,帮助20多户农民一年增收8万余元……傅欣的一年,很忙。
援藏干部、教师的辛勤付出,也获得了当地干部百姓的认可。
“老师,我想你了”“老师,你去哪儿了”“老师,我给你打汤了”……魏小东只要一天没有在教室出现,就会不断有学生在微信里问。
“他们很黏人,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而这种孩子们带给我的幸福,似乎又让我体会到了1985年刚刚走上教师岗位时的兴奋和喜悦。”魏小东说。
在日喀则市副市长李玉建看来,这种师生间建立的深厚情谊,西藏与内地建立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实实在在的,是任何金钱都无法比拟的。
“组团式教育援藏,让我们西藏的孩子体会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体会到全国人民无私的关心与帮助,体会到了惠民政策带给人民的实惠,让我们切实体会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更加坚定了西藏人民感谢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李玉建很激动,又有些哽咽,“援藏教师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为发展西藏教育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他们都是了不起的人”。
一年多时间,转瞬即逝。在西藏,每个援藏教师、干部都获得了自己独特的经历。
李玉建援藏37年,把“魂丢在了阿里,丢在了西藏”;傅欣觉得“一年时间太短,而我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我要再干一年”;熊爱国已开始了第五次支教;陈佐如从西藏孩子纯真的眼神和对知识的渴望中,找到了自己的诗和远方……
最新的统计显示,首批“组团式”援藏教师中,有一半以上选择留下来。(记者 董鲁皖龙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