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崇明人的生态素养,尤其是对与生态文明相符合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崇明教育必须具备的一份社会功能和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
崇明岛有极其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社会经济文化生态资源,为崇明创造性地实施生态教育课程方案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教育资源。扎根生态岛实践,催发出了崇明新课程的实施。
正如“生态崇明”发展战略的制定是综合崇明各项发展因素之后的必然抉择一样,崇明教育选择“生态教育”之路,也是在已有相关实践基础上的理智决策。事实上,由于坐拥丰富的生态资源,崇明不少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自然而然地从绿色、环境、生态等入手进行创建,这其实可以视做“生态教育”的自发行动。
而在生态岛建设的大背景下,这些教改也就被赋予了“生态教育”的灵魂——“生态教育”首先是扎根本土,继承这些优秀的教改传统,接下来的重点则是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进行重建,对师资队伍、组织体系等进行系统设计,对运作机制等进行发展和提升。
探 索
五大措施构建生态课程教育体系
早在2005年,崇明就已启动“生态崇明”地方课程体系性构建项目。“在当时的教育系统,没有人能系统地说出生态岛的教育内涵,这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了不足。”崇明教育学院院长宋林飞说,从那时起,崇明教育部门专门组织教研力量,联合科委、农委、环保等部门单位,分赴全区各地收集生态教育资源并着手撰写生态教育书籍、编写课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崇明的生态教育改革形成了扎实的深化改革基础,建立起了“生态崇明”乡土特色地方课程体系,总结提炼了《生态寻梦——崇明生态教育十年改革写真》学术专著,建立了26所实验学校,取得了一批部级、市级科研成果奖,培育了一批批具有优良的生态文明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的优秀学子。2015年,“崇明区全面深化生态教育改革实践方案”被市教委确立为市级教育综合改革特色项目。
13年的时间,生态教育的实践,亲历者宋林飞感受颇深。他介绍了崇明在生态教育五方面的尝试:
第一,打造生态教育的课程体系。
生态素养的养成教育贯穿于学前教育、中小学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与成职教育的整个过程。如幼儿为浅显的游戏活动,小学为主题系列活动,初中加强知识的呈现和实践问题的思考,高中着重于对生态建设问题的研究。为此,在崇明区教育局直接指导下,在崇明区教育学院统筹下,崇明教育各学段着重对自主开发的课程进行了系统性的建构,形成了合理、规范的崇明生态教育课程网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