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浙江绿色共享教育基金会发起人汪力成表示,企业不应只是以赚钱为目的,而应以增进社会福祉为使命。“慈善不是当我钱多到用不完的时候才去乐善好施,而是把它当做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是我在这个世界上人生价值的体现。我把自己定义为一半是创造财富,还有一半是回归给这个社会财富,这两半加起来就是我人生的意义”。他提到,十年前当他捐助成立浙江绿色共享基金会时,跟企业家圈子谈论此事,所有人都一头雾水,但是现在大家碰在一起,很多时间都在谈各自的慈善观,这就是中国社会一大明显进步。
中慈联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敦和基金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院长康晓光以“文化决定命运”为题,探讨在国家变迁的过程当中,文化应该发挥的作用。他认为,在经济变革之后,紧随其后的不是政治变革,而是文化变革,是经济与文化共同决定政治。这意味着,即使有相似或相同的经济基础,如果文化土壤不同,则政治结构也会不同。文化具有自主性,历史文化有强大的惯性,不同的历史将塑造不同的政治结构。 他指出,应该建立我们自己的本土文化,不是中式复古、也不是全盘西化,应以中国文化为体,西方好的东西为用,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儒教研究中心主任陈明从宏观的文化格局出发,以中国传统儒家和西方基督教等为例,介绍慈善文化的发展,探讨慈善理论的本土化问题。他认为,接通善道,就是个人要与慈善事业连通起来,要把内在的善性和思维责任表现出来,成就自己、奉献社会。
跨界发言环节邀请了来自不同行业的嘉宾,探索如何实现跨界合作,促进社会各界了解慈善、参与慈善。成功从企业人跨界成为公益人的阿拉善SEE基金会副会长童书盟,回顾了阿拉善13年来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重温了机构公益品牌的建设之路。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举例介绍了慈善超市如何从困境中谋发展,通过跨界创新解决问题。知名公益人邓飞讲述了自己从媒体人转型跨界到民间公益项目发起人,又将公益的情怀结合商业的方式,成功实现第二次跨界合作的故事。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创始人庄爱玲分享了自己从研究社会问题的学者到投身公益慈善行业的心路历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雷博解读了中国传统善政思想及其对当代慈善文化的启示。在互动交流环节中,嘉宾们通过精彩对答,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令现场观众深受启迪。
最后的案例分享环节,“自然大学”联合发起人冯永锋介绍了众筹的主要模式及对民间公益的价值,并举例分析了民间公益面临的困难和解决路径。古村之友创始人、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副秘书长汤敏讲述了新乡贤工程如何推动乡土文化复兴,培育民间公益慈善土壤。“爷爷奶奶一堂课”创始人贺永强介绍了发起“爷爷奶奶一堂课”项目的初衷、过程和意义。南通中华慈善博物馆陈列部主任程伟、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系副主任苗青对以上案例进行了点评和理论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