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缘”视野下,我们对乡村建筑实际上有一个重新梳理的方法。比如,著名建筑师王澍,有独特的解读地域环境语言的方法,经常收集一些被抛弃的旧建筑材料,用到现代建筑的创作当中,这是一种建筑材料的再利用,不仅有环保的作用,还有文化基因的作用。王澍的很多工作是在乡村完成的,其中在杭州市富阳区,他做的文村很有地域特色,不仅用了当地专门的夯土,老砖老瓦,而且也符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在里面做了很多内院、天井,从而形成了很凉爽的宜居环境。
这些年,我们在江苏参与了一些政府投资的公共项目,也在田园乡村建设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比如,锦溪镇的祝甸村。祝甸村历史上曾经是金砖的制作加工地,有着悠久的烧砖文化和历史,如何保留这项传统工艺并提升至文化层面,是我们面临的首要课题。经过考察,我们建议利用废弃的旧砖窑,办一个金砖文化馆,通过对砖文化的发掘复兴,促进祝甸村的田园乡村建设。
在对砖窑的改造过程中,通过精心保护文化古迹,完善各种服务旅游设施,带动了整个村子的发展。我们注意到很多祝甸村的年轻人,看到家乡的文化复兴和发展契机,纷纷辞去外面大工厂的工作,开始回归本地发展。现在他们不仅在咖啡厅里做西点,也开始做文创产品。同时,我们还通过采访砖窑的老工人,用录像的方式真实记录烧砖工艺,将祝甸村的传统工艺,打造成为一种特色文化。现在这里每天都有很多游客,还有不少其他省份相关领域的专家来这里观摩、取经。
再如,昆山西浜村的文化遗址公园。昆山是昆曲的故乡,可以借昆曲的回归实现文化复兴。我们把《玉山雅集》中有关昆曲二十四佳处的文字进行梳理,在区域乡村整治中将历史场景用全新的方法重现,并把昆曲复兴大戏搬进了水乡。
大剧院舞台上唱的昆曲,原本就源于乡村,我们希望通过文化回归的形式,让昆曲重归原点。昆曲学校选在一片很小的废弃宅基地,面积约1000平米。设计中注重新结构、新材料与传统风格相结合,既保持乡村文化的协调,又有一定的时代感。同时将水边的竹楼设计为昆曲表演舞台,增加一座古桥,并对河道进行统一整治。这座乡村的小小建筑,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借助西浜村改造的契机,我们将一座遗弃多年的麻风病院改造成创意产业园,给它注入了新的创意文化。昆曲的二十四佳处场景,在这里得到了现代的复原,在整修的过程中慢慢呈现出文化特色。通过对现有空间的改造,让一组被遗弃的房子得到重生,这个地方被命名为小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