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应该实施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通识教育理念为指导的专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提出“探索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推行模块化通识教育”,我们应该认真去理解,并积极转化为高等教育实践。
林建华:我认为,我们不要眼光看得太窄,不要把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对立起来。专业教育成长起来的我们,如果经过深入的思考,接受了通识教育的理念,完全可以在专业教学中发挥通识教育的职能。在通识教育中受益的不仅是学生,也有老师。这就需要我们鼓励、推动和帮助专业的老师转变观念,从通识教育的理念来重新思考和设计课程,包括改变教学方法。比如我们开展的经典阅读,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就在学生中间产生积极的响应。学生在面对学校、面对老师的时候,可以用新的方式理解传统的专业知识,有更多的时间选择其他领域的知识,让不同的知识和思维方式结合起来,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创造效果,得到通识教育的结果。这是我们目前要努力的方向。
许宁生:通识教育需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要有本土教育的理念。
通识教育需要立足“文化自信”
许宁生:大学核心工作是育人。明确育人的主要目标是很重要的,各个学校有各自的定位。复旦提倡“复旦特色”,也包含通识教育的要求。还有领袖人物、行业精英、社会英才,不管哪一类,复旦的要求是他要能够把握未来,把握的不仅是自己的未来,是整个社会、国家、民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他在大学里打下的基础是什么?这对复旦的通识教育应该是有指导意义的。
我们提出要德育优先,从德育优先的角度来讲,通识教育所占的分量就会显示出来。我们最近也在思考,针对新时期的要求,针对在中华崛起时成长起来的把握未来的人进行教育的要求,我们怎么考虑充实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的内容。我们讲的“德”是中国自己的,特别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过去我们介绍的各种各样的传统人类文明、社会发展,不一定能够起到从现在我们的角度看待中华文明的作用,我们应该要在这方面进行研究。
总的来讲,通识教育是不是成为一所大学的文化,这很重要。通识教育在国外也是从原来的Liberal art education(博雅教育)发展到General education(通识教育),现在的中国,通识教育则需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要有本土教育的理念。下一步除了继续通识教育本土化以外,我们还应该考虑建设中国自己的新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