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区域层面整体设计和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发挥区域合力,能更为有效地促进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开展。
根据区域调研实际情况所反映的问题与不足,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于2010年正式启动了“朝阳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项目”,从机制建设到组织实施,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规划,从传统文化教育教材的编写、课程化实施、教师培训等三个方面着手,大力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教材的研发和整合、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内容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与学校整体课程的融合、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模式的分类和梳理、科研课题及项目的学术引领、教师文化素养及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自编教材,立足学校需求推进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化
针对区域调研显示的教学内容系统性不足、实用性不强等问题,北京市朝阳区组建专家团队,在2010年就编写了《中华传统文化读本》(第一版)。整套读本分小、初、高三个学段编写,小学2册、初中1册、高中1册,并于2015年和2016年进行了两次修订,开发了相关的电子教材。在全区的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研中,有95%的学校认为该套资源难易适度,适合学生使用。
在课程建设上,朝阳区教研中心实施“主题为依托、发展分层次、课型多样化”的区域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化建设的模式,分层分类推动,加快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整体课程建设的融合。
“主题为依托”,就是以《朝阳区中华传统文化读本》的主题和模块为课程推进的主要脉络,引导并鼓励学校依据学情整合优质资源,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学生发展需要,确定系统的课程内容。
“发展分层次”,就是分层分类推进,加快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与学校整体课程的有机融合。对基础薄弱校,引导学校从梳理校本课程和实践活动入手,先搭建起学校传统文化课程群:一是通过校本选修或必修的方式,开设经典诵读等国学课程,进入课表,保证课时。二是通过传统技艺课程或社团活动开展各种体验活动,坚持开设书法、国画、京剧、武术、剪纸、泥塑等课程,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涵养品格。三是通过组织游学等文化活动或以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让学生能够以各种方式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