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俊:通识教育不是一个噱头,不是一个简单的补充,它是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原则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培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未来引领社会的发展。总书记讲“四个自信”,尤其强调“文化自信”,我们对学生的培养要侧重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知识普及,要把家国情怀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总书记“四个自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我们在讲通识课时什么东西是主干?我认为中国文明史、世界文明史是核心。我们都知道,人类文明的四大文明,只有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从大学来讲,我们在讲文化自信的时候希望对这些东西要有了解。我们讲人类命运共同体时,要知道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差别,应该思考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够一直延续走下去。大学要培养一代接班人,这些人今后要到世界舞台的中心去亮相,他需要知道这些东西,不是一个简单的什么年代发生了什么这样的历史,而是学有所思,学有所惑。所以通识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有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要求。
廖瑞金:我们强调立德树人,这与通识教育息息相关。
廖瑞金:现在我们强调立德树人,我认为这和通识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很多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理解不深。正如许宁生校长所说,通识教育应该具有本土特色,我们应该从这方面挖掘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获得文化自信,这也是与“四个自信”息息相关。从未来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自信,能做到文化引领,包括引领世界文明的发展。
林建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应该着眼于未来,国家面对未来需要怎样的教育和知识传承,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并在世界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怎样培养未来的中国人才。因此,提升我们的教育是整个国家和民族要面对未来的挑战,不仅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也包括在文化思想领域的更新,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所谓“文化自信”实际是要靠我们民族自己的形象,要靠我们自己的文化创造,让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我个人认为,这些层面的考虑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我们同时要注意,通识教育要避免功利性,不能简单地把通识教育看成为了什么,我们应该把通识教育放在人本身的成长上,放在中华文明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提升的角度上,这样才能真正像总书记讲的那样,我们可以树立起民族的自信、文化的自信。总之,我认为,通识教育是件大事情,需要我们认真去做,努力去做。但做起来是很艰辛的,不是那么容易的,这就需要有改革的勇气和担当。因为现在大学教育大部分都来源于西方的理性科学。所以,东方的大学教育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也需要我们不断探索,这也是我们对于通识教育的期许。这是我比较关注的一点。我们要避免用很功利的思想去引导我们的学生,防止走偏或者走到一个死胡同里。
邱勇:我相信,中国的通识教育和美国的通识教育不一样,美国的通识教育内容,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不一样,中国的通识教育内容,清华和北大肯定不一样,这是一种自觉。各个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上,把通识教育放在什么位置,怎么理解,怎么实践,要靠大学自觉。我认为要有信心,各学校自己去把握,自己去发展,相信五年以后,一定会呈现出非常好的局面。
林建华:是的,各个学校要发挥各自的特点,根据学校的情况来形成自己的通识教育模式,因为我们最终目标不是变成美国式的通识教育。甚至可以说,形成什么样的模式也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的目标就是给学生更好的教育,引导学生成为懂自我、懂社会、懂中国、懂世界的卓越人才。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02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