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办学资质、没有校址和师资力量,虚假大学靠售卖假文凭赚钱,其外在表现形式大多为一个抄袭正规大学内容的网站。如果不仔细辨别,学生家长极易上当受骗。“上大学网”创始人表示,这些大学的套路就是子虚乌有,按照地址根本找不到大学,电话是假的,根本没有实体,唯一存在的方式就是网站。假大学的目的就是售卖假文凭盈利。
虚假大学是如何浑水摸鱼、混淆视听的?
记者发现,名单中的这些虚假大学大多采取冒名、仿冒正规高校的欺骗方式。其学校名头大多非常响亮,比如在正规大学名字前加上“科技”“经贸”等字样,或者将“大学”与“学院”互换,把“北京”改成“中国”等。
从2013年至今,虽然不少虚假大学已经难觅行迹,电话不通或换号,官网打不开或者很久没有更新。但在部分社交网络平台、培训招生信息发布平台甚至是企业黄页网站,依旧留有虚假大学2017年最新的招生信息。
虚假大学为何屡禁不绝?业内人士分析称,网站搭建成本低、幕后产业链无法有效斩断、部分学生知假买假是主要原因。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副院长肖建荣提醒,虚假大学的本质属于诈骗,考生应理性对待高考招生,不要企图走捷径。“必须看正式的教育网站和考试网站,所有的招生院校在报考指南里,有名册的,才是正规的。”
考生该如何鉴定虚假大学呢?
总结来说,如果你收到了未报考“高校”发来的录取通知书;如果你被电话、QQ、邮件中的陌生人介绍某高校“点招和内部招生指标”;如果有“高校”声称自主招生不看分数,或者介绍“计划外”招生项目……那么,请提高警惕。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如果他告诉你不要任何的高考成绩就可以来报到,就可以拿一张文凭,那这所学校显然是在诈骗;如果他告诉你不需要接受教育,都可以拿到国家承认文凭,很明确的这也是诈骗。计划外招生的学校基本上是自考助学或者成人教育。大家可以在教育部门的官方网站上查到这些学校的资质。如果属于计划外招生的学校,查不到他们任何注册信息,那无疑是虚假大学。
虚假大学更换域名继续存在,就像打不死斩不尽的“小强”。有分析指出,虚假大学针对的人群主要是落榜考生、边远地区考生和复读生。学生自身防骗能力差,高校对新生的相关服务缺失均可能是导致新生上当受骗的原因。因此,加强对网络平台监管,提升学生防诈骗能力,同时相关大学也应当及早采取应对措施,帮助新生避开各种“陷阱”。
如果对于眼前的“大学”存在质疑,学生、家长可以检索教育部近日发布的2914所全国高等学校“白名单”,或者直接致电学校当地教育考试院进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