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采前压力非常大,国家花那么多钱,万一达不到预期效果,根本没法向国家交代。”在这样的压力下,卢海龙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即便回家了也是想着实验的事情,觉都睡不好。日复一日的努力也在神狐海域得到了检验,试验结果让卢海龙十分满意。
5月10日,神狐海域可燃冰试采点火成功。18日,连续产气超过一周,平均日产超1.6万立方米,天然气产量稳定,甲烷含量最高达99.5%,超额完成“日产万方、持续一周”的预定目标。
截至7月9日,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连续试气点火60天,累计产气量超过30万立方米,平均日产5000立方米以上,甲烷含量最高达99.5%。获取科学试验数据647万组,为后续科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翔实可靠的数据资料。
“粉砂型储层难开发,以前世界各国考虑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时都是优先将渗透率高、饱和度高的砂质储层作为开发对象。但是粉砂质储层占世界天然气水合物量的大多数,所以我们的突破,对全世界而言更具有可参考和借鉴的价值。”卢海龙说。
“试验时长60天,是世界最长的,30多万立方米的总产气量也是最多的。”卢海龙介绍,60天的试验时长为以后天然气水合物的产业化开发积累了很多经验。
从2002年起,日本、加拿大、美国先后在加拿大马利克和美国阿拉斯加用加热法、降压法和二氧化碳置换法进行过四次可燃冰试采,但效果不理想,最长的一次试验时长仅6天;2013年,日本首次进行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但仅持续6天。“日本的几次试验都是因为出砂等技术问题而不能长期进行。天然气水合物的产业化生产不可能产几天停几天,是要长期生产的。通过60天的长期试验,我们看到了更多短期试验观察不到的现象和问题,对产业化开发更有意义。”
“咱们国家是现在最大的能源进口国,一半以上的能源都从国外进口。如果天然气水合物的产业化开发成为现实,对国家的能源安全就又多了一个保障。”谈及以后的工作,卢海龙踌躇满志,“正如党中央、国务院贺电中说的那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关键一步,后续任务依然艰巨繁重。’结合这次试开采的数据,我们下一步将着重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上下功夫。我们会继续研发一些新的技术,改进工艺方法,开发一些专业设备,为天然气水合物的产业化开发做准备。”
(本报记者 刘华东 本报见习记者 常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