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源园区国家公园可可西里管理处办公室主任嘎玛才旦告诉记者,志愿者服务活动采用网络报名的形式,每年从6月份到9月份都会有志愿者来保护站从事志愿活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基层管护人员和各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得以与来自全国的志愿者进行交流。不少优秀的大学生带来新的管理模式,对基层保护站今后站务工作的加强和环保理念的提升起到了补充作用。保护站的生活对于志愿者也是洗礼,来到艰苦地区,他们经受了锻炼,也学会了奉献。”嘎玛才旦说。
野牦牛队:
保护藏羚羊是我们的信念
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记者见到了“野牦牛队”的老队员们。谈及20年前在野牦牛队的经历,队员们的眼眶湿润了,过去的巡山生活和与盗猎分子斗争的画面仍历历在目。
今年54岁的彭措介绍,1995年9月10日,是他永生难忘的一天。这一天,彭措来到了可可西里,成为“野牦牛队”的一员。当年他33岁,是个普通的牧民,受索南达杰事迹的感染,他决定加入这支英雄的队伍,为保护藏羚羊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另一位保护队员次成尼玛是复转军人,参加“野牦牛队”的时候只有21岁。
加入了“野牦牛队”,他们从此过起了风餐露宿、爬冰卧雪的生活。巡山期间,队员们一天的口粮常常是一包方便面,掰碎了干嚼,喝点雪水咽下去;开着四处漏风的吉普车,夏天的时候车陷在泥里,最多的时候陷了3天3夜,队员们只能用手把车挖出来;每个月的收入不到400元,还常常需要用工资垫付巡山用车的油钱——队员们的生活之艰苦远非常人所能想象。
而在巡山的过程中,他们更是常常要直面盗猎分子。次成尼玛回忆:“1996年11月底,我们在可可西里抓捕盗猎分子。对方有40人左右,还带着枪,我们只有十几个人,双方离得最近的时候只有四五米的距离。最终还是把盗猎分子抓了回来,缴获了1000多张皮子。”那是可可西里盗猎活动最猖獗的时候,几乎每次巡山,队员们都会碰到穷凶极恶的盗猎分子,命悬一线是家常便饭。巡山活动有力地震慑和打击了犯罪活动。“我们每个月进山两到三次,冬天频率还会增加,盗猎分子不敢进来。”次成尼玛说。经过几年的巡山,盗猎活动的次数明显减少。
为什么要叫“野牦牛队”呢?“那个时候我们天天在山上与野牦牛在一起,我们队员和野牦牛的精神一样,就是不怕苦,不怕饿肚子。”次成尼玛说。“野牦牛队”是曾任治多县公安局局长的扎巴多杰一手组建的,意在像野牦牛一样坚韧、勇猛,组建之初有60多名队员,在可可西里向盗猎分子宣战。有数据显示,“野牦牛队”成立后,共破获盗猎案62起,抓获盗猎分子240人,缴获子弹1万余发,缴获各类车57辆,搜出藏羚羊皮3180张……
听到可可西里申请世界自然遗产成功的消息,队员们非常高兴。“我们没有白干,索南达杰、扎巴多杰的辛苦都没有白费。”彭措激动地说。现在他和20多名老队员业余时间参加了志愿环保队伍,每到周末就去县城周边的地区义务捡垃圾。“我们要保护生态、保护藏羚羊,这是每个队员一直坚持的信念。”次成尼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