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内,一群藏羚羊在悠然吃草。由于近年来对可可西里的保护,这里的藏羚羊由2万多只恢复到6万多只。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高兴贵摄
□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学慧 周明阳
2016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同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青海各级政府部门、专家学者、环保工作者以及广大群众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经过艰苦努力,保护住了自然环境、保护住了野生动物,也提升了群众的生活水平,用实际行动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写下了生动注脚。
可可西里,一片有着无尽传说的神秘净土,一个见证生命与信仰的美丽圣地。曾经,一部电影让人们知道了这片广袤苍凉的土地,藏羚羊惨遭疯狂捕杀的场景令观影者痛心落泪。10多年过去了,人们一直挂心的是,可可西里的藏羚羊还好吗?
波兰当地时间2017年7月7日15时13分,在克拉科夫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青海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经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同意,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消息传来,索南达杰保护站沸腾了,“野牦牛队”的老队员们落泪了……可可西里的藏羚羊想必也感受到了来自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在青藏高原上尽情地撒着欢儿,精灵一般的它们知道,美丽的家园已经恢复了宁静祥和,再也不用害怕黑洞洞的枪口。
可可西里申遗是一场时间和速度的比赛,成功的背后凝结着无数人的汗水和付出。人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可可西里的保护工作自此迎来新的起点。
这是以申遗为契机的生态保护之战
可可西里从申报世界遗产到成功列入名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范例。申遗的过程也是一次全面认识可可西里生态保护重要性,从而建立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及法治机制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