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诚既可以完善自己,也可以完善物,通过诚来成就自己就是“仁”,通过诚来成就物,就是“智”。仁和智从内外两个角度都合于德,因此“君子诚之为贵”。在儒学看来,要做到“诚”,可以通过人的天性,也可以通过社会教化和自我教化,真诚之后就会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就会真诚,“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诚”既然可以成己和成物,那“诚”的力量是如何使得自身和外界发生变化的呢?一个人如果做到“诚”那么就会外化于形,逐渐引起自己和外界的转变,有了转变之后就能化育自己和外界,做到至诚就能化育万物,“诚则形,形则著,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诚”和“忠”是一致的,诚和忠两者体用一元。“诚”必须用于去感悟“忠”,始终保持在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上,参同天地自然精神,“博也,厚也,高也,明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天地至诚无息,无止无尽,没有止尽则就长久。“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只要做到“诚”就会自然而然地从容于中正之道。“诚”和“忠”在这里彻底统一起来了。
忠诚就是诚意正心,祛除杂念,做到知行合一
《大学》提出了以修身为本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以及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诚意和正心两个条目就是忠诚的意思。
所谓诚意,就是不自欺。哪怕是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严格要求自己,不能自欺和欺人,做到内外一致,一以贯之,这叫慎独。品德高尚的君子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始终保持谨慎的,犹如十目所视;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犹如十手所指。不管是有人或没有人的地方,非礼勿看,非礼勿听,“故君子戒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慎独的功夫,就是诚于中,形于外,做到表里如一。
所谓正心,就是祛除心中的“杂念”。这些杂念包括愤怒、恐惧、喜乐、忧患,它们会扰乱人们的心性,“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另外这些杂念还容易让人心不在焉,迷蒙人们的眼睛,堵塞人们的耳朵,影响人的味觉,让人无法全心全意投入。
诚意正心最大的阻碍是人自身的私心杂念,因此要“去得人欲,便识天理”,这个天理即良知,良知是辨善恶之心和知是非之心,众人皆有,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有。而这个“人欲”是指变成了执着成迷的私心杂念。正是私心杂念,阻隔了人本身和天地自然之间的连接,好比一根管道里被堵塞了许多污泥,只有清除了这些污泥,人心这根管道才能顺畅,人的本性才能复归以合符天理。心体内若沾留了一点私心杂念,就犹如一滴沙子在眼里一样,足以让人障目。因此,心体内只有让自然晶莹的良知和良心自由流畅,毫无阻滞参杂,才能上接天道,中得人心,下接地气,眼睛才能看得清楚明白。良知与生俱来,我们要做的就是诚意正心,用行动践行忠诚。在良知上著功夫,要求体认自己的良知并立即行动,才会有当下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