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巡护500公里以上
“24年过去了,唯一不变的是巡护员脚上的那双军用胶鞋。”
2008年,付强来崇州市国有林场到保护区工作之前,鞍子河自然保护区被称为“一个人的保护区”,那个人便是王磊。为了改善大熊猫栖息地环境,稳定和发展大熊猫种群,1993年8月,省政府批准建立11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四川鞍子河自然保护区是其中之一。同年9月,省级四川鞍子河自然保护区启动成立,彼时大学刚毕业的王磊是保护区第一任“巡护员”。
当时没有帐篷、睡袋、GPS,靠的是当地向导、纸质地图,睡觉就在油布、木头搭起的简易帐篷里。“一遇到下雨,军用铺盖重的不行。”24年过去了,唯一不变的是巡护员脚上的那双军用胶鞋,“专业登山鞋虽然可以保护脚踝,但价格昂贵,军用胶鞋便宜、防滑,是进山巡护的最佳装备。”
据介绍,保护区每月至少四五次的日常巡护,基本可以当天往返。若遇上专项巡护,单次进山时间至少一周,加上帐篷、睡袋等装备,随身背包重达30斤以上。王磊粗略估算,遇上一周以上的专项巡护,两趟就能穿坏一双胶鞋。
据统计,保护区每年要巡护100次以上,巡护里程累计在500公里以上。巡护所到之处,一方面对所发现野生动物痕迹作好记录,拆除猎套、捣毁猎棚,对所发现的有关危害野生动物行为作及时处理;另一方面对当地村民进行野保宣传等。
成功救护野生大熊猫
“四调初步结果显示,保护区大熊猫数量增长近一倍,达16只左右。”
由国家住建部(原建设部)出版的《世界遗产公约 自然遗产:中国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一书中,收录了一张由王磊拍摄的“动物‘活化石’的大熊猫与植物‘活化石’的珙桐”照片。那是王磊在保护区工作以来,第一次与野生大熊猫近距离接触。1998年底,王磊完成了一次为期六天的专项巡护,下撤途中,在灯杆坪发现一只野生大熊猫爬在珙桐树上。王磊立刻拿起胶片机往下冲,在距离国宝约5米左右的距离,连续按动快门,拍下了珍贵的照片。“当时下着小雨,天已经快黑了,我们打算就近下撤,却发现是条断头道,只能爬回山上再待一晚。”王磊说,勉强升起火堆后,接了些雨水煮完剩下的大米,就着泡菜充饥。
自保护区成立以来,王磊等人先后成功救护了伤病野生大熊猫两只:2001年3月,在老棚子保护站附近救助了大熊猫“鞍鞍”;2004年11月,在小坪沟救护了大熊猫“坪坪”。经王磊参与的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统计,鞍子河自然保护区现有大熊猫10只左右。四调初步结果显示,区域内大熊猫数量增长近一倍,达16只左右。
今年国家启动了中国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鞍子河保护区的全部范围也纳入了国家公园范围。8月底,保护区巡护员将配备智能巡护终端,野外巡护将实现自动化,在保护区边界的视频监控也将设置到位,“人类的活动范围扩大,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正在压缩,身为巡护员能做的,就是尽力守护它们的家园。”
成都晚报记者 林姝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