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信息系统记录中,甚至有老人来信反映,自己已经“8年没有下楼了”。
桑祯骁发现,与那些难缠的上访专业户相比,这个群体虽然没有天天上访,也从没有过什么过激举动和强烈意见,但这个群体确实涉及人数多、且存在实际改善的需要。在多次现场查看并检索国内外相关资料后,桑祯骁花了半天时间,撰写了一篇以信访办名义上交街道领导的建议——应当考虑在悬空老人聚集区内安装爬楼机。
从爬楼机的安装点位,到爬楼机的初装安排、征询意见,桑祯骁全都考虑进去了。最终,爬楼机项目得到了区领导的重视,被列为区公益便民为老服务项目,先期在彭浦街道试点。3个多月后的6月28日,静安区爬楼机服务试点正式启动。
仅此一举,就解决了彭浦街道上万名老人的难心事,而这难心事,有可能是全静安数十万名老人的实际需求。“这才是信访干部真正应该花80%时间去做的事,而不是天天忙着到处灭火。”崔锟颇为赞赏这样的做法。
复旦女硕士用App解决征收难题
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成为青年信访干部们的拿手好戏。“哭过、气过,但问题总是要解决的。”复旦大学公共管理系硕士周侠敏,如今是北站街道的一名基层信访干部。工作多年来,不论基层信访工作多么琐碎、无趣,她都不忘用论文、调研来给自己打气,“每天埋头干些琐碎的事,偶尔应该跳出来看一看世界,会有不同想法”。
北站街道是静安区著名的旧改街道,这里每天接待最多的信访十有八九都与拆迁有关。在参与旧改过程中,周侠敏最大感受是——碰不到年轻人。每一次,她都把自己拾掇得整整齐齐,准备好一些同龄人会感兴趣的话题,兴冲冲到拆迁户家里上门调研。但十次上门里的九次,她都没法见到那个在家里可以说得上话、起决定性作用的年轻人。
一些有经验的居民向小周提建议,“现在都什么年代了,你们还发小册子,那么小的字,谁有功夫看?你们为啥不搞一个手机软件,政策什么的发到网上给我们看看就是了”。
周侠敏听了,记了下来。她发现,国家信访局的新系统建成后,网友只要通过该系统自助录入信访需求,系统就能一级一级往基层转,每年网络信访增速以10%~20%的速度增长,所有过程全部“留痕”,每个办事环节都可以评分,“国家层面都能开发一个这么大的系统来方便老百姓,我们还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