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的意义不止于此。“把每个人培养成真正的中国人,喜欢中华文化,这是活动最重要的意义。”中国戏曲学院继续教育部主任姚志强表示,只有进入到校本课程,戏曲才算深入到教育层面。
而戏曲课程进入校本课程,就意味着学校要重新进行课时折算,才能够把最珍贵的校本课时交给戏曲。在厦门实验中学,京剧班学生每周约上十余节专业京剧课,内容涵盖京剧剧目、戏曲形体、戏曲文化知识等。针对非京剧班学生,学校开设了社团课或戏曲文化选修课,并且学校每周五下午定期举办京剧艺术周末艺苑,同时利用寒暑假组织京剧夏令营等活动。
“中小学的戏曲课程一定要与专业教育区分,以素质教育为目的,课程要注重知识性、专业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四性合一’,让学生了解戏曲中的各类知识,突出中华美德思想,让学生真正体会戏曲的乐趣。”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刘侗看来,中国戏曲生态除了需要专业演员之外,更需要观众。中小学学生学习戏曲不是为了做演员,而是通过戏曲教学让他们了解戏曲、热爱戏曲、热爱中华文化,从骨子里植入民族精神。
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活灵活现的讲解,不仅使学生们从深层次上理解戏曲,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于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兴趣。谈到戏曲中最吸引人的部分,北京丰台区玉林小学三年级学生闫一墨兴奋地说:“我们每学一段新戏的时候,老师都会说一下这个故事的大概内容。我觉得一些故事特别生动,让我特别想学,遇到不懂的,我还会去翻阅历史书。”
无意中,孩子们就走进了戏曲的世界。他们又成为小天使,让更多的人了解不同文化的交融是一件自然的事情。
授课 避免泛泛而谈
从12岁起就痴迷京剧的灯市口小学体育老师董顺利在学校的支持下创办京剧社团,他也因此成为主力教师。
在学校提出教师“1+n”的培养模式的号召下,董顺利决定在四至六年级开设一门京剧的校本选修课程,每20人一个班,每周五下午上课。此后,学校四年级还先后开设了《京剧国粹艺术混合式课程》《访观名胜走近国粹》,由班主任老师和京剧校本的老师轮流上课,老师们利用京剧微课,为孩子们做京剧知识的普及。邀请北京歌剧舞剧院的青年演员、北京京剧院优秀武生演员詹磊等专业人士进校,用各种绝活带给孩子们一场京剧国粹艺术的“大餐”。
“高参小”是“北京市高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项目的简称。由此,不少专业演员成为老师。从舞台到教室,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场所的转换,更多的是从演员到教师的身份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