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中华戏曲文化博大精深,戏曲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在您看来,戏曲教育的重要性是什么?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姚志强: 中华传统文化有很多种,戏曲的特色是综合性非常强,它把方方面面,如文学、表演、美术、音乐等高度综合。可以说,戏曲是传统文化中立体的、综合的、鲜活的代表,是独一无二的。这种特性也决定了它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京剧被定为国粹也是有自己的道理的。
千百年来,戏曲在中国人的教育以及文学故事和历史的传递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国的伦理道德和思想精神在戏曲的作品中有着很好的体现。同时,这种精神、文化、思想、历史也随着戏曲被传承了下来。比如,《岳母刺字》传达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保家卫国的爱国思想,《穆桂英挂帅》体现了爱国和男女平等的精神。
记者:在这个活动中,戏曲具体通过哪些方式或哪些活动进校园?
姚志强: 以中国戏曲学院为例,从2014年至今,扶持了市级小学9所,区级小学10所,有望在今年拓展为区级14所。再加上其他的项目,在北京扶持的学校已经达到了26所,在厦门还有一个基地校。这些都是深度扶持的,我们派十几个甚至三十几个老师每天在小学教课。这26所学校覆盖了5600多个学生,每周有180个老师教课,每年超过2万课时教学量,每年组织40~60场演出供学生观看。
我们基地校基本上做到了每个学生进校之后能够学习一节戏曲唱腔课、一节戏曲形体课和一节戏曲美术课。这三节课是校本课程,这种艺术课程进入校本课程的措施是北京市“高参小”工作的创举。这就意味着小学要拿出自己的音乐课、体育课等的时间,重新进行课时折算,才能够把最珍贵的校本课时安排给戏曲进课堂。在教育层面里,只有进入到校本课程,才是真正进入到教育教学的层面。
记者:未来“戏曲进校园”活动应向什么方向努力和发展?
姚志强: 首先,中小学要培养自我造血功能。只要每所学校有一个普通老师在校长的支持下开展这项活动,他就能做起来。再一个,应该尽快建立戏曲教育系的招生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培养合格的、专业的教学师资。只用高校的老师、研究生或者院团的演员来做中小学普及的事情,是存在短板的。我们应当尽快培养合格的戏曲普及型、专业型师资力量。
同时,是戏曲人自己的意识问题。有些人认为,专业戏曲人员进入到中小学是一种人才浪费。但我认为,小学不“小”,不能把孩子的事情当小事,他们是我们未来的苗子,是我们未来的观众。
(作者:靳晓燕 梁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