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全面改革职称制度,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自主开展职称评审。浙江等地广泛开展企业、行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衡量各方面人才再不是“一把尺子”,人才评价不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2017年起,包括云南、贵州、甘肃在内的许多地方在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审职称时,不再把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作为申报和参评的必备条件。
加大人才激励力度。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探索股权期权分红激励具体办法,让人才合理合法享有创新收益。上海、河北等地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配套文件;湖南等地积极探索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规律和方法,鼓励人才以专利、技术、知识等参与市场分配;安徽等地推行股权期权激励,让人才在创新成果运用中有份额、有股权。
打造创新人才“试验田”。中关村、珠三角设立了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改革释放出的各项红利,持续激活人才创新创业的一池春水——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袁亮,正着手将自己早前研发的“机器人轮椅”从论文里“捡”出来,投放市场开发转化;不到24岁的重庆理发师聂凤因在世界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美发项目冠军,直接申报取得了高级职称,把自己直接“剪”成了副教授;上海理工大学以太赫兹技术作为无形资产占股90%成立太赫兹研究院,其中80%股份将授予研发团队……5年来的改革实践生动诠释着一个道理:人才犹如燧石,激发力度越大,放射出的火花就越闪亮。
“海归”成潮,中国正在成为全球人才新“磁场”
2015年,手捧国家科学技术奖证书,首批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再次为自己做的抉择而欣喜。2008年,受祖国人才政策感召,潘建伟毅然放弃了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的教职工作回到祖国,开展量子通信领域研究,其领衔的“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项目荣获我国自然科学领域最高奖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潘建伟团队,使中国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在量子通信领域,由一个不起眼的国家发展成为现在的世界劲旅,将领先于欧洲和北美。”《自然》杂志如此评价。
当下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国家“千人计划”推进力度,共引进4320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文化艺术等领域海外高层次人才,占国家“千人计划”实施以来引进人才总数的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