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体建设要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结合,为签约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通过建立转诊机制,重点畅通向下转诊通道,为患者提供连续性服务。
在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执业的医务人员,不需办理执业地点变更和执业机构备案手续即可有序流动。医联体内要建立统一的医学教育培训制度和轮训机制。三级公立医院要通过专科共建、临床带教、业务指导、教学查房、科研和项目协作等多种方式,有效下沉优质医疗资源,促进医联体内共同发展,整体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
统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补助资金,优先建设县域检查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消毒供应等中心,在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的基础上,推进医联体内同质检查、同质治疗、资源共享、检查结果互认,实现医联体资源共享。
以省、市、县三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为支撑,统筹推进医联体内一体化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促进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和信息共享。
为了确保医联体建设取得实效,《方案》细化、量化了各项考核指标,明确把医联体建设成效、技术辐射带动情况、医疗资源下沉、双向转诊比例等内容作为考核重点,引导三级医院履行责任完善措施,主动帮扶基层,切实发挥引领作用,引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同时,《方案》规定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人事任免、评优评先等的重要依据,与医院等级评审、临床重点专科评审等挂钩,与医务人员绩效工资、进修、晋升等挂钩,建立与医联体相适应的绩效考核机制。
让基层群众就近享有优质医疗资源
宜秀萍
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是造成大量患者不惜代价涌向大医院、专科医院的根本原因,看病难、费用高、专家号难求等问题也随之而来。近年来,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这些问题虽然有所缓解,但依然存在。
医联体建设为破解这些难题找到了突破口。在国家总体方案指导下,我省结合省情,制定了符合实际的实施方案,通过四种主要模式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把基层医疗机构和三级医院串联起来,将后者的医疗技术辐射到基层医疗机构,切实建设好“百姓家门口的医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守门人”能力,使基层群众能就近享有优质医疗卫生资源。
医联体建设符合公立医院的改革发展方向,是建立就医新秩序的重要载体。各地各部门在推进落实中,需正确把握改革方向和关键环节,坚持便民惠民,通过“患者不动、信息动、标本动”的方式,逐步实现“基层检查,医院诊断”,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村卫生室,就能享有跟大医院同质的医疗服务。同时,提高医疗信息化水平,实现诊疗信息互联互通,扩大远程诊疗覆盖面,也是推进医联体建设的有力支撑。此外,各地各部门还要充分发挥医保对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引导作用,引导参保患者有序就诊和基层首诊,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最终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去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