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过程中,近百平方米的机房里,所有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都必须撤离,只留患者一人。此时,再盖上体模——尤其是头摸——患者内心极易产生恐惧。“别说孩子了,成人也得反复叮嘱。有时候,医生越强调别动,患者就越容易这儿痒痒,那儿挠挠。”
2010年,世纪坛医院开始与天坛医院建立合作,接收脑瘤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以及其他实体肿瘤患儿放疗。儿童脑瘤发病最多的两个阶段是5岁和13岁左右,其中5岁左右最集中,占所有儿童脑瘤病例的60%。“和白血病不一样,脑瘤属于突然发病,孩子没有经历漫长治疗,所以对放疗没有心理准备。”到世纪坛医院接受放疗的脑瘤患儿,很多已经在天坛医院接受过手术,但手术后如果不放疗,容易在短时间内复发。
把脑瘤患儿一个人留在偌大的放疗机房内,哭闹是必然的。“一开始的情况真的不好,孩子一闹,所有人都急,孩子急、家长急、医生急、技术员急,我们这儿还有其他肿瘤患者,连带着整个大厅都急躁起来。不但孩子没法放疗,连其他患者也没法放疗。”
最先想到的方法是,给患儿服用一种叫做“水合氯醛”的镇静剂。但是,肿瘤患儿的放疗次数平均达到20次,且每天一次,连续五天才休息两天。每次都让患儿服用镇静剂,时间长会产生抗药性,镇静效果锐减,更关键是易对患儿产生副作用。“不只是我们中国,全世界对肿瘤患儿放疗,办法都不多。”
没法安静下来的患儿根本没法接受放疗,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放弃。“一家人在医生面前哭,因为放弃就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宣判死刑,我们医生心里也很不好受。”
从“连哄带骗”到系统治疗
不愿意放弃患儿的医生们,开始尝试提前进行心理干预。
“一开始也是‘连哄带骗’吧,慢慢尝试。”房彤对北京晚报记者说,所有尝试的目的都是让患儿能接受放疗。心理干预对医生来说是额外工作,是免费的,但没有医生抱怨。“对患儿和家属来说,能放疗就能有存活的机会。有的家长真给医生下跪,这是关乎一整个家庭的大事。”
“孩子乖啊,好好配合,就给糖吃。”“今天表现不错,一会儿回家看动画片。”“孩子你看,这是给你拍电影呢,不能动,动了就拍不清楚了。”医生、护士和技术员们,就像哄自己孩子一样,琢磨出各种各样安抚孩子的话语。还对表现好的患儿给予奖励,有时候是糖果,有时候是贴在脑门上的小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