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临大事有静气,考试也是
高中三年,我总闲不下来,做了很多“无用”的事。高一时,我就借“复旦大学—上海中学学术兴趣与培养的导师制计划”的机会,与新闻系导师定期交流;暑假里,我还去复旦大学上了英语授课的暑期课程 《社交媒体时代的移动新闻学》 ———阅读资料、小组报告、期末小论文,这些让我度过了充实的7月,至今难忘。
我至今感激这次与大学生活的亲密接触:它让我在高中时就对大学的学习方式有了大致了解,无形中做了很多准备,更让我找到了一个认识世界的全新视角。在与教授的交流和大量阅读中,我试着以一个新闻人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点滴。时至今日,我还保持着每天看电视新闻、听英语广播、看时事杂志的“消遣”习惯,这令我在不知不觉中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独到的见解,这对我的语文作文也大有裨益。
这些在生活中积累的各种“无用”之学,短期内似乎是浪费时间———因为我并不打算未来学习新闻专业。然而,这些看似无关的点滴终究会连结在一起,成为属于我自己的人生智慧。“自由而无用的灵魂”的最终目的,还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而且,众多的活动,在培养我的领导力、沟通能力的同时,还让我习惯于在公众场合和面临重大事件时不怯场,有了超出同龄人的成熟胆识。这种沉稳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临大事有静气,考试也自然不在话下。
独立自主,圆梦清华
我的另一特点是独立自主———和父母出行时,我常常一个人把机票、酒店都安排妥当,让他们被我“牵着鼻子走”。在自己的大事———升学上,也不例外。
高二开始,我就关注清华大学的宣传和招生活动、政策,甚至冒昧给招生老师打去咨询电话,这些都让我把最新动态了然于胸。正是因此,我被老师“委托”担任上海中学参加清华暑期学校的学生联络人。
在专业的选择上,我也有自己的考虑。清华大学近年创办的“新雅书院”,招收文理通识的学生,在大一时不分专业,大二时自主选择。这正与“高考改革”的目标相一致:个性发展,多元评价。
而且,我虽有专业偏好,但还是想探索其他方面的可能,让自己在一年后作出真正适合的选择。
高考出分后,我和父母应邀与清华大学的招生老师见面。当时我内心十分忐忑:担心分数并不出挑的我,无缘炙手可热的新雅书院。没想到,我竟被老师一眼认出:“金旭扬———久闻大名!”我这才意识到,我在课内课外的点滴付出,早已被同学与老师们看在眼里。得知可以如愿进入理想的专业后,我和妈妈会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