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榆中县和平镇现在已拥有金川科技园、兰州财经大学榆中校区、甘肃中医药大学榆中校区、毅德商贸城高校、企业。
近10万人在这里生活,可这么多年来,和平镇没有一处大型污水处理厂。区域内只有金川公司自建的一座日处理500吨的小型污水处理站,而其他学校、企业排污,均是通过排洪沟雨污合流。
如今,这一困扰地方政府多年的难题终于得以破解。榆中县政府通过“特许经营权”转让,引入社会资本,开建和平污水处理厂。这一项目也列入了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PPP项目储备库。
据悉,目前,榆中县列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PPP项目储备库的项目13项,准备入库项目4项,总投资约100.21亿元。通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榆中县激发了微观主体投资活力,形成政府、企业、社会资本多元投入格局,不仅加快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拉动了有效投资,而且改善了民生、推动创新创业,发挥了“一石多鸟”的作用。
创新制度供给 激发市场活力
今年,榆中县续建和新建的重点建设项目有170个,年度计划投资217.67亿元。截至目前,开工96项,完成投资56.38亿元,开工率达到61.15%。特别是纳入统计重点监控的5000万元以上项目开工35个,同比增长50.06%。
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能开工建设这么多的项目,榆中县的一大秘诀就是,全县各级干部主动作为、敢于碰硬,牵住项目建设“牛鼻子”,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
为了解决困难群众“住有所居”问题,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今年以来,榆中县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但解决民生问题,绝非易事。面对拆迁量大的难题,县里组织工作队调研摸底、思想疏导,数次征求意见并公示,制定科学合理的补偿政策,让利于民、和谐拆迁,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需新建安置房6486套的榆中县2017年省列棚户区改造项目——城关片区(县城)棚户区改造项目,仅今年上半年,已开工建设4692套,剩余安置房1794套也将于8月底开工。
棚改资金的争取,考验着决策者的执政理念。今年,榆中县争取到国家开发银行棚改资金52.2亿元,其中基础设施资金7.3亿元。此外还争取到中央预算内基础配套资金1.95亿元,极大缓解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紧张的瓶颈问题。
干部敢担当,才能补短板。榆中县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依法简化办事程序,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县里将企业需求作为第一信号,紧盯企业的政策需求、服务需求,推出了服务项目制度、重点项目专题协调制度,制定完善了项目审批手续办理流程图,为企业提供“保姆式”优质服务,在项目工商注册、国土、规划等环节提供便利,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同时,开展“千企万商大走访”活动,让全县干部全力为企业当好“店小二”。
笃定前行,担当有为,榆中越“跑”越坚定。
不抓项目就是失职,不会抓项目就是不称职,把“官帽”用在激励干部为党和人民抓项目、干事业上。榆中县以兰州市深入开展的“治顽疾、转作风、提效能”专项行动为契机,从着力解决干部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出台《榆中县党员干部不作为、慢作为责任追究办法》,剑指干部不敢为、不愿为、不作为、慢作为等问题。今年以来,全县共问责处理“为官不为”“为官乱为”干部14人,并对2016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排名靠后的7个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了问责处理。
使无为者让位,让干事者有位。榆中县出台《榆中县党政机关容错纠错实施办法》,为“改革创新、担当有为者”撑腰鼓劲。县里还紧紧围绕改善基础设施、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民生质量,持续推进“跑项目、争资金、树荣誉”活动。不论县级领导干部,还是科级干部、一般干部,都会在项目分解表上找到自己的名字。挂图作战,倒排工期;有奖有罚,责任到人。责任制的倒逼机制,“倒逼”出广大干部的精气神,使得全县上下形成了“比、学、赶、超”抓项目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