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终选区的设置——男嘉宾有三次选择女嘉宾进终选区的机会,观察区的女生也有可能被挑选进终选区,而在李政看来,这种“火箭式的飞跃”是对宿命论的打破,“这个很符合现实,一开始他可能不喜欢她,但最后却因为她的魅力爱上了她。”
反转和悬念,贯穿着节目的始终,终选区女生灭灯的情况是隐藏的,男嘉宾根本不知道自己青睐的女孩最终是否选择了自己——那么,终选区里并不确定会否为自己留灯的人,和非终选区中铁定为自己留了灯的人,最后该选哪个?
“有人觉得这是博弈,但我们还是坚定认为,这是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情感交往当中会遇到的现实情况。我们只是做了一个电视呈现”,李政说。
顺应互联网思维
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永恒的社会观照
横空出世的那一天起,《非诚勿扰》正是以新鲜的节目形态和丰富的社会视角,成为千家万户百姓荧屏最重要的周末陪伴之一。600多期节目,6000多名嘉宾,早已构成了中国最为庞大的婚恋研究样本,通过摸索和尝试更是精准拿捏到了观众的情感共鸣点,是最熟悉婚恋形态和社会全貌的节目,自然也具备创新升级的最大底气。
如此脱胎换骨的改变,在李政看来是网络交友的电视化呈现。“七年前的《非诚勿扰》,特别像是一个BBS讨论板,男生是一个发帖人,24个女嘉宾是跟帖评论人。七年之后,其实网络交友的形式已经有了很大很大的变化。在整个过程当中,确实有网络交友的影子在,喜欢的放在一边,不喜欢放在一边。所以我们不仅仅是对于原来模式的一种取舍,更多的是对我们市场的一种判断和兼顾。我们从录制来看,新增环节达到甚至超过了我们的预期。”
在李政心中,《非诚勿扰》有要变的,也有必须需要坚持的。这个不能变的东西,就是通过这档节目给年轻群体带来的价值引导,“包括现场在话题讨论当中,一个老外聊到了买房子的问题,这个还是比较容易戳痛当下年轻人在婚姻关系当中一个避不掉的话题,我们也是进行了多方面的充分讨论。”
他说,之所以说是讨论而不说结论,是因为哪怕是节目组,也很难给出一个向左或者向右,是或者非的结论,“但是一定会引发大家关于买房问题的探讨和思考。我觉得对于这些社会现状的探讨,是《非诚勿扰》到现在最根本的核心的东西,它终究是不会变的。”
编辑|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