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森拉着工艺员来到机床前,连比带划地告诉工艺员,原有的方法虽然能够加工出合格产品,但是工序多了一步,费工费料,建议更改。最终,工艺员被他说服了。
他的“较劲”,在对待自己时更加“变本加厉”。
众所周知,曲面加工是机加中一种难度较大的特殊工艺,而某型号产品要求凹球、凸球达到精密配合,这对加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王保森在没有专用球形刀具的情况下承担了这项任务,加工过程中由于机床的间隙和刀具运行轨迹的误差,导致产品出现了不对称的缺陷。一连好几天,他吃不好、睡不好,较着劲地一直在琢磨对策。
终于,一个在别人看来平平无奇的小事启发了他:吃饭时发现饭桌晃悠,他顺手叠了个纸块,垫在了桌子腿下面,就是这个动作让他如醍醐灌顶:“缺了的地方想办法补上,多了的地方想办法去了不就行了!”
他扔下饭碗冲到车间,眼巴巴地盼着值班员吃饭回来,然后就一头扎到机床前,对着图纸和废件开始研究。经过一番研究和摸索,他设计出了专用工装,改进了数控车床的程序编制,并摸索出了一套专用的刀具修磨技术,最后将这三者“联动”配合,终于完成了凹凸球尺寸和精度的双重“苛刻”要求,经测量,他加工的成品精度甚至高于设计精度30%!
对于“较劲”这个“毛病”,他无奈地表示:“没办法,不把产品这些事捋顺了我就浑身不自在。大半辈子都这样,改不了了。”
“干活一定要会‘取巧’”
“干活一定要会‘取巧’,”这是王保森常说的一句话。在他看来,“取巧”并不是偷懒,因为只有在基本功扎实的基础上真正思考了、钻研了,才能具有“取巧”的本事。
工装是王保森最常用的“取巧”方法。(注:工装,即工艺装备:指制造过程中所用的各种工具的总称。)王保森的工具里整齐的摆着各种他自己设计制作的工装,别小看这些“铁疙瘩”,内行人都知道,好的工装绝对是能够使加工工作化繁为简的“取巧”“神器”。
“如果一个高难度的东西能够通过我的方法降低难度,不论是初级工还是技师,只要用我的工装和加工方法就能顺利完成工作,我的目的就达到了。”王保森说。
2014年,他设计的工装获得了两项专利,这让他做工装的劲头更足了。
写论文是王保森“取巧”的另一“法宝”:“我们干的活儿,研制导弹、试制导弹的比较多,有时候好不容易摸出的窍门,几个月甚至几年都没有同样的任务,时间一长就忘了,所以一定要趁着‘热乎劲儿’记下来,教徒弟也能用得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