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是人工智能面临的巨大挑战。这其中既包括在应用层面的传统黑客攻击方式,也存在着对基础设施方面进行的数据库、云服务等攻击。但更关键的安全问题是从最核心的算法层面发起攻击
两张人眼看起来一模一样的熊猫图片,一张被神经网络正确识别为“熊猫”,另外一张却因为被加上了人眼难以察觉的微小扰动,就被神经网络以99.3%的置信度识别为“长臂猿”——这就是可以“愚弄”人工智能的对抗样本,直接折射出人工智能所面对的安全问题缩影。
专注于互联网安全的极棒实验室总监王海兵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安全是人工智能面临的巨大挑战。”他表示,一方面,人工智能要面对传统的黑客攻击方式,比如在应用层面,可以攻击它的操作系统或者逻辑漏洞。“比如说,通过对智能门锁的攻击,就能实现任意人脸都可以通过门禁。”在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方面,则可以对人工智能使用的数据库、云服务等进行攻击,“比如说,机器视觉经常调用的OpenCv库,机器学习用到的TensorFlow框架,人工智能的从业者可以直接调用这些服务,但不幸的是,这些基础设施同样有漏洞。”王海兵说。
然而,人工智能所面对的更关键安全问题,正是诸如熊猫图片这样的对抗样本。王海兵表示:“用对抗样本攻击人工智能,其实就是从最核心的算法层面来攻击它。”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宋晓冬这样介绍对抗样本攻击的危害:“比如,无人驾驶汽车根据交通标示进行决策。如果交通标示是一个对抗样本,那么人类可以完全不受干扰,但无人驾驶汽车却可能将它完全识别成错误信息,这将带来严重后果。”实际上,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一项测试已经证明,自动驾驶系统有可能被对抗样本“蒙骗”。
“但公众不用过于担心,至少现在来看,针对自动驾驶的对抗样本对抗性很差。比如,它只能在0.5米的距离内让自动驾驶系统错判,但自动驾驶场景毕竟是逐渐接近交通标识的。”王海兵也表示,“未来会不会有更完美的对抗样本,仍是未知数”。
人工智能面对众多安全问题,对此,开发者也在努力总结与之对抗的手段。智能家居生产厂商BroadLink高级副总裁康海洋表示:“我们会将多方数据融合和统一分析,以提升数据的可信程度,同时也在尽量让整个系统变得更加透明。此外,我们还会及时销毁所有能销毁的数据,减少用户被攻击的可能性。”
伦理尚待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