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为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更好地保护这片风光壮美但生态脆弱的高原热土,2014年10月,《青海可可西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方案》正式印发实施,可可西里申遗工作全面启动。
最是好风凭借力。可可西里开创了我国遗产申报时间最短的先例,其成功离不开频频劲吹的“东风”。
2016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中央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明确了青海在全国甚至全球生态安全中的战略地位。可可西里生态保护工作被提升到保护全国乃至全球生态安全的高度。
中外科学家通力合作,通过多次走访调查,收集申报地第一手基础资料,为准确评价遗产价值而不懈努力。2015年5月至8月,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和后勤保障人员连续3次深入可可西里无人区腹地,对可可西里遗产提名地和缓冲区的动植物资源和环境因素开展调查;2015年10月底,来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专家赴可可西里实地考察,指导把关。调查过程中,工作人员对申报文本及附件进行了严格审核、认真修改和校对排版,编制完成了申遗文本、保护管理规划、地图等约50万字的申报材料。
同时,对生态保护法治建设的探索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青海省湿地保护条例》的基础上,各方配合完成了《青海省可可西里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起草及意见征求工作,并于2016年9月23日正式颁布。条例的颁布实施,既向世界遗产组织表明了中国保护遗产的决心,也为可可西里遗产地的保护管理奠定了法制基础。
山水林草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可可西里申遗工作准备期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逐步落地。2016年3月5日,《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正式印发,对国家公园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国际和国家重要湿地、重要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自然遗产提名地等各类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优化组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6月7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挂牌,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三个园区管委会(管理处)同步成立,对可可西里的保护纳入了新的管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