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变样了,村容整洁,荒山荒坡得到绿化,环境一年比一年好。”刘超仁高兴地说,“我们打算把好的传统形成村规传承下去”。
兴街镇三光片区是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示范区,记者看到,山坡上的猕猴桃、李子树、桃树、梨树长势喜人。一层层梯田从山腰排到山脚,一条条用于灌溉的胶管在地上纵横交错。“打开开关,胶管里就流出水为树苗进行‘淋浴’,节省人工,也节约水资源。”兴街镇党委副书记李文发说。
据介绍,2013年以来,县里在兴街镇三光、拉孩、老街、安乐、戈木、甘塘子6个村规划了2万余亩的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对“山、水、林、田、路、村”进行统一规划和整治,同时探索产业发展、水务管理的新机制。“整个片区已完成1.9万亩的土地整治,新建公路40公里以上,建起10万立方米的小水坝,41个500立方米的蓄水池,输水主管道40公里。”李文发说。
当荒山披上绿装,田里种满作物,村容整洁有序,饮水取水也不再困难,大山之中升起新的希望。
精准扶贫奔小康
5年来,循着“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模式,西畴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态优势正转化为产业优势,为曾经深陷贫困的山里人开辟了新的致富路径。
在江龙村的果园里,挂满枝头的橘子和柚子绿得发亮,果香扑鼻。刘超仁告诉记者,当年,他和6户村民一起将红河州建水柑橘引种过来,经试种发现这是一条致富好路子。“现在村里家家户户种柑橘,全村果园面积已增至420余亩。村里的农户,年均收入能达到4万元,高的有10万元。”
在兴街镇者保村凯明李子种植专业合作社,很多社员鼓足了钱袋子,过上了好日子。“栽李子树既能绿化荒山,又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丰产期的李子树每亩能收入7000元左右。”合作社负责人赵凯明说,“李子销往昆明、贵州、湖南等地,也出口越南”。如今,干劲十足的社员们正憧憬着在东南亚市场闯出一片天地。
在拉孩村,看着长势良好的农作物,村党总支书记刘丕荣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土地治理好之后,村里调整产业结构,鼓励群众种烤烟、三七、核桃等作物,去年村民人均收入增加到7300多元。看到家乡发展得这么好,在外面务工的人也都回来了”。
石漠化地区的人们如何摆脱贫困,是困扰着几代人的难题。如今,随着精准扶贫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实,人们对未来有了更美好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