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头村坐落在海拔1400多米的高山上,周围全是悬崖峭壁。“想下山,得从崖边的梯子路爬下去。”李华明说,以前进出村的物资都需要人背。“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2003年,李华明决定带领全村15户人家修通进村路。
然而,修路并没有想象中容易。悬崖下有农户、高压电线,只能用最原始的设备在岩石上一点点地凿。修路之初,有人对李华明放话:“如果你能把这条路修通了,我拿手心煎鸡蛋给你吃。”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1月,在政府的支持下,岩头村终于修通了最后一公里进村路。今年4月份,又修了400米的环村路。李华明说,“以前,祖祖辈辈没见过汽车开进寨子里。现在,每天都有车子进进出出。村民都翻盖了房子,生活有了盼头”。
一条条狭长小路,在群山之中蜿蜒,连接起各村各寨。目前,全县1778个村民小组通公路率达100%,村民小组进村主干道路面硬化率91%,计划2018年实现100%硬化。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这看似简单的话语,记录着西畴人石头缝里求生存的艰难历程,成为激励后人接续奋斗的“西畴精神”。
综合治理求发展
在与石漠化的长期斗争中,西畴人萌发了对良好生态的渴望,坚定了对绿色发展的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西畴石漠化治理也进入了“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的新阶段。
干净笔直的水泥路,错落有致的楼房,硕果累累的柑橘园,清冽甘甜的山泉……走进兴街镇江龙村,抬头即见山林葱绿繁茂,云雾环绕在山间,好一幅村在林中、人在画中的美景。
江龙村坐落在山洼中,正是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的受益者。以往,村民用“山顶剃光头,山腰拉肚子,山脚盖被子”形容周围的大山。“那时,村民环保意识差,山上树木被砍光,山间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程度越来越深,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江龙村退休老教师刘超仁说。
为了让大山重新绿起来,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江龙村村民开始上山种树。近年来,江龙村把石漠化治理与生态修复、农村能源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相结合,给“山顶戴帽子”,在山顶人工造林;给“山腰系带子”,在山腰种植经济林;“给山脚搭台子”,在山脚搭建台地,将山上雨水冲落的石头泥土接住,建成可以利用的耕地;“给平地铺毯子”,在山沟农田里种植经济林、农作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