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霉烂变质等粮食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隐患。确保粮食质量安全,加快修订完善粮食质量标准,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无缝对接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从源头上杜绝不符合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加强质检机构建设,从今年开始,在人口大县(市)、产粮大县建立粮食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到2020年,新建1000个以上市县级粮食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彻底改变检不了、检得慢、检不准的现状。
构建粮食安全长效机制
全面建立安全保障工作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形成基础稳固、保障有力、协同联动、廉洁高效的粮食系统安全体系
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举措。连续多年持续不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价格,使增产的大部分粮食从农民手中收购后退出市场,进入国有粮库,造成粮食产量高、进口量高、库存高,国家却面临着“收不起、储不起、补不起”的困境。去年实行的玉米收储市场化改革,激活了玉米产业,激发多元市场主体收购积极性,新上市的玉米80%被市场消化,粮食库存增量大幅度下降。
继续大力推进“粮安工程”,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基础支撑。“粮安工程”自从2013年实施以来,全国新建仓容超过1500亿斤,危仓老库改造超过2400亿斤,安全保障能力大幅增强。去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江苏、安徽、湖北等省没有发生严重的淹粮坏粮事故。国家粮食局计划再集中精力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政府粮食储备管理现代化,2018年建成1个国家粮食管理平台和20个省级平台,政策性粮食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50%,2020年实现全覆盖。
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下发以来,各地切实承担起了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2016年启动了考核工作,天津、山西、吉林等省区市将粮食安全责任落实情况纳入省政府绩效考核。
构建粮食系统安全长效机制,还需要建立健全行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从2017年开始,结合每年春、秋两次粮食储存安全大检查,集中排查整治安全生产隐患。利用库存检查、汛期检查、春节元旦两节检查等专项检查,强化监督管理,坚持整改与惩防结合,持续保持安全生产高压态势。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加强社会舆情监测和分析研判,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及时恰当回应社会关切,权威解读,澄清事实,减少负面影响,努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完善应急处置和信息报送机制。编制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演练,有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建立粮食系统安全工作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制度,防止出现迟报、谎报、瞒报、漏报的情况。(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 慧)